如果你是新朋友,请点击上方的蓝色字 关注 “高科技爱好者”,保证不会让你失望的.
去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万辆和万辆,同比分别增长%和%,产销总量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乘用车市场连续8年超过2000万辆大关。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万辆和万辆,同比分别增长%和%,同样领跑全球,连续8年位居第一。
受益于此,汽车产业链发展驶入“快车道”。根据《2023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显示,过去三年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16%,超过海外百强企业9%的增速。
2023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榜入围门槛为亿元,较2022年的亿元、2021年的亿元有着明显的提升。上榜的100家企业合计零部件业务收入为亿元,同比增长5%;有39家企业突破百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家。整体利润规模维持稳定增长,去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为6%。
从地区分布来看,浙江共有18家企业入围,高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江苏11家,山东、上海、广东各有10家,安徽6家,北京、河北各有5家,吉林4家,湖北、河南、辽宁各有3家,广西、陕西、福建、黑龙江各有2家,贵州、重庆、云南、香港各有1家。
去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高于上年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零部件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赛道轮换态势,“三电”(电驱动、电池和电控系统)领域的零部件企业快速成长。
今年上榜的10张“新面孔”中,就有亿纬锂能、中创新航两家动力电池企业,前者以亿元的零部件业务收入规模排在第11位;后者则排名第22位,去年收入达到亿元。
排在榜单6-10位的依次是广汽部件、中航汽车、中信戴卡、中策橡胶、玉柴集团。总部位于广西玉林的玉柴,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广西、广东、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均有产业基地布局。
公司主要生产柴油机、气体机、混合动力、纯电动力、发动机零部件等,先后推出全球首台功率分流型插电式混合动力、全球首台混合动力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中国首台商用车燃氢发动机。截至目前,累计产销发动机超过1000万台,远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均胜电子去年零部件业务收入为亿元,继续排在榜单第五位。这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与汽车安全供应商,主要致力于智能驾驶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管理系统、高端汽车功能件总成等的研发与制造。过去一年,新能源车型在公司新获取订单中的金额占比已达约60%。
排在第四位的北京海纳川,是由北汽集团和北工投资于08年投资组建的,旗下拥有50家境内企业、10余家海外工厂。其产品涵盖汽车内外饰、电子电器、底盘、动力、车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等,为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40余家知名车企提供服务。
有3家企业零部件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潍柴动力首次上榜(此前是以集团名义上榜),以亿元排在第三位。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液压)、新能源等。
从2010年开始,潍柴先后投资40亿元布局新能源业务,目前已形成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新能源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其中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已实现量产,面向重卡干线运输场景开发的200KW燃料电池发动机,通过了-34℃寒区考验,最高效率超过60%,具有高度集成、高经济性、高可靠性等特点。
华域汽车蝉联第二,去年零部件业务收入从1399亿元增长至1496亿元。公司聚焦智能行驶(机器视觉和底盘)、智能座舱与车身(座舱系统和车身部件)、智能动力(电驱动、热管理和传统能源管理)三大平台的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
目前在海内外拥有467个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全资子公司延锋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投建的全球规模最大汽车智能座舱产品、座椅零部件和内饰产品制造、出口基地,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建成投产。
宁德时代再次前进两位,以2366亿元的零部件业务收入高居榜首,同时成为进入“2023年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前十的唯一中国企业(由去年的第21位提升到今年的第7位)。
根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其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同比增长%;市场份额高达%,远超第二(比亚迪%)、第三名(LG新能源%)。
2023年被业内视为钠离子电池量产“元年”,4月份宁德时代正式发布钠离子电池,同时宣布首发落地奇瑞车型。有业内人士表示: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采用锂钠电池混搭策略,既可弥补钠离子电池在现阶段的能量密度短板,也能发挥出其高功率、低温性能的优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