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藤壶科(学名:Chthamalidae)为藤壶目的一个科。常见的种有东方小藤壶、白条地藤壶等。
壳板4、6、8片,无管,吻板具翼部。上唇膨鼓,不成缺刻。大颚有3或4齿,切缘下部栉状。第2蔓足末端有特化刚毛,第3蔓足与第6蔓足相似。交接器无背突。
(资料图片)
多栖于潮间带岩石上。
东方小藤壶(学名:Chthamaluschallengeri),是藤壶目小藤壶科小藤壶属的物种。
周壳圆锥形,峰吻间直径12毫米,高6毫米。壳表灰白色,受侵蚀则呈暗灰色,少数个体有明显不规则纵肋,但幼小或受侵蚀的个体则不明显。壳内面紫色。幅部很狭,缝合线因侵蚀常不明显。吻侧板不与吻板相愈合,先端非常细狭。壳底膜质。壳口大,略呈四边形。楯板横长三角形;关节脊发达,呈大的钝三角形突出;闭壳肌窝大而深,闭壳肌脊明显;侧压肌窝显著。背板呈楔形的三角形,上部宽,下部狭;关节脊发达,关节沟宽;距与底缘不易区分;具发达的侧压肌脊。
原产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北方渤海、黄海等地。
东方小藤壶在中国北方沿海的高潮线附近的岩石上非常稠密,也常附着于潮间带及潮间带下部的软体动物贝壳及甲壳类上,偶尔也见附着于船底。
马来小藤壶(学名:Chthamalusmalayensis),群栖于暖流较强的高潮线附近的岸边岩石上。
周壳扁平而较宽,峰吻板间直径16毫米,高5毫米。壳表灰白色,具多数粗肋,在下部且多横纹。老熟个体壳板的顶部常因钙藻侵蚀愈合在一起,仅在下部可见有纵肋。壳内面具暗紫色带,鞘极短。壳口大,略呈菱形。周壳底部膜质,底边缘呈锯齿状弯曲。楯板与背板接合处呈波状弯曲。楯板及背板均厚实。楯板呈三角形,关节脊十分发达,其最突出部位于背缘的中部;闭壳肌窝较深,呈长椭圆形,闭壳肌脊不显著;侧压肌窝小而深。背板近三角形,上部宽广而下部狭小;关节脊显著弯曲;底缘略弯曲;具4条长而突出的侧压肌脊。
直背小藤壶(学名:Chthamalusmoro),附着于鳞笠藤壶及铃藤壶的外壳上。
周壳圆锥形,峰吻间直径8毫米,高3.5毫米。壳表灰白色,具粗隆起。壳板的幅部狭,翼部较宽;缝合线明显,简单。楯板三角形,底缘略长于背缘;内面白色,关节脊长直,其突出的顶部略超过背缘的中部,稍突;闭壳肌窝长椭圆形,闭壳肌脊不显;侧压肌窝深,内有较显著的压肌脊。背板三角形,底缘弯曲;关节脊明显,关节沟稍狭;距短而宽,半圆形,与基楯角相接处圆滑;侧压肌脊明显,4条。
白条小藤壶(学名:Chthamalusmoro),附着于石块、牡蛎壳、白脊藤壶、鳞笠藤壶壳上及红树干和叶上。
周壳扁平,峰吻间直径9毫米,宽9毫米,高3毫米。壳口宽大;壳板棕褐色或棕肉桂色,表面平滑,近基部色深且略有皱襞。翼部宽大,顶端略平;幅部狭,顶端甚倾斜。各板间缝合线平滑。楯板三角形,薄,外面呈深褐色,具有与底缘平行的生长线;自顶端向底缘散有白色放射状浅纹,以背缘及开闭缘附近较为显著;内面色浅,散有点状小凹;关节脊稍突,隆起的顶端恰在背缘中央;闭壳肌窝椭圆形,闭壳肌脊不显著;侧压肌窝小而深。背板略呈三角形,下半部较狭长,内面与楯板同,散有点状小凹;峰缘圆突,底缘稍弯,基楯角圆;关节脊长,在近底缘部分形成一浅凹;侧压肌脊明显,2—3条。
短肋藤壶(学名:Octomerissulcata),采自我国台湾省的高雄附近海滨,大量生长在石灰岩石头上。生活在低潮线附近。
周壳略呈扁平,壳板很厚,壳表具粗短的纵肋,缝合线不呈锯齿状。幅部很发达,翼部的上半发达。壳壁内面的下部具颗粒状突起。吻板及吻侧板由缝合线联结在一起,吻侧板鞘发育不完全。底部石灰质化很显著。盖板外面生长线明显。楯板外面自顶端向底缘具数条放射沟,近背缘处更显;楯板底缘有与放射沟相应的波状弯曲;关节脊稍显。背板底缘弯曲,在基楯角处稍突出;关节脊发达,它与楯缘间具一深的关节沟;侧压肌脊明显而数多,其末端超出底缘。本种与多肋藤壶为近似种,主要区别在于本种周壳较低,壳板的缝合线不呈锯齿状,壳板近底部有少数短粗纵肋以及壳板的内下部有颗粒状突起。
龟藤壶科(学名:Chelonibiidae)为藤壶目的一个科。本科至少有3个属和8个已描述的物种。
龟藤壶属(学名:Chelonibia)为龟藤壶科的一个属。
龟甲藤壶(学名:Chelonibiatestudinaria)是一个藤壶的物种,属于龟藤壶科龟藤壶属。本物种原生于大西洋、地中海及墨西哥湾,与海龟共生,特别是在赤蠵龟(Caretta caretta)之上。
从历史上看,龟甲藤壶所属的龟藤壶属物种只会在海龟身上生长,而同属的另一物种C. patula却会在一系列不同种类的宿主身上寄生,包括有:十足目、腹足纲、虾蛄及海蛇亚科的物种,但在海龟上却很少见。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一只适应如此广泛宿主的藤壶要避开海龟。两者在形态上和寄主上都有区别,所以曾被认为是不同的物种。然而,对这对基因差异的检查表明,它们实际上是同种特异性的。
王冠藤壶属(学名:Stephanolepas)原为扁藤壶科的一个属,Chan等人在2021年发表的研究,将王冠藤壶属移动到龟藤壶科。
鲸藤壶科(学名:Coronulidae)为藤壶目的一个科。
桶冠鲸藤壶(学名:Coronuladiadema),鲸藤壶科的一种。
桶冠鲸藤壶峰吻间直径56毫米,高约40毫米,为大形藤壶。周壳呈高六面形钵状或铜帽状,活时被膜紫褐色。壳壁具六块等大的壳板,壳板顶端向内曲;每壳板具4条自壳顶向下的粗放射肋,肋表有算珠状平行的生长线,并具小而密的纵沟。肋顶常磨损而露出壁管孔。幅部宽广,表面刻有许多水平线,其顶部平行于壳底并稍低于壳板的肋顶。壳口大,略呈六角形,壳口内被有宽而厚的膜,它的中央向下凹陷形成一小的外套口;外套口下方具许多向上拱曲的小肋。通常具一对楯板,在成长个体背板缺如或仅留痕迹,盖板被拉紧成鼓膜状的盖膜紧紧包围。
附着于鲸皮肤上,下半部埋入鲸皮肤内。其上常有耳条茗荷附着。发现两个干燥标本。
国内分布:广泛分布于中国海。
国外分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
扁藤壶科(学名:Platylepadidae)在过去被认为是无柄目(Sessilia)下的一个藤壶科。Chan等人在2021年发表的研究,将扁藤壶科的属合并到藤壶科(Balanidae)中,而其中的王冠藤壶属(Stephanolepas)移动到龟藤壶科(Chelonibiidae)。在同一文献中,无柄目不再作为藤壶的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