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背后团队露出马脚,有多少人被欺骗了?

司马南

作为近几年网络上声音最“响亮”的大V之一,司马南横跨多个专业领域的内容也吸引到了不少的追随者。但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仿佛无所不知的司马南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认为他背后有团队存在,而司马南也是按照团队提供的文案照本宣科。

司马南否认自己有团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面对这些质疑司马南也公开声明自己没与任何人签约,只有两个大学生帮他录制视频。但真相果真如此吗?稍微简单查询就可以发现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

司马南、张捷等人皆为蓝岸智库旗下

司马南不仅仅背后有团队,而且这个团队的规模还不小。其实像司马南这样全网粉丝数量超过5000万的网红有团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那么司马南为什么一定要隐瞒这件事?

答案其实很简单——司马南一直塑造的人设要求他所讲的内容是由他自己创造的,如果这些内容是由其背后团队提供而司马南仅仅充当一个“传声筒”和“演员”的角色被揭穿的话,那么他所说的话也就不再被粉丝所信服。但是由于团队的不专业加上司马南本身知识有限,因此在很多内容中也留下了很多马脚。

司马南如何断章取义攻击莫言?

司马南批判莫言的内容或许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去读过莫言《北海道的人》这篇散文的原文,又有多少人读过这篇散文所在的莫言散文集?司马南在“莫言事件”中将“ 断章取义 ”四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北海道的人》

上面是《北海道的人》结尾处的内容,其中“ 刘连仁 ”这个名字反复出现多次。如果莫言是为了歌颂日本,那么为什么在这篇《北海道的人》结尾处反复且多次提到“ 刘连仁 ”这个中国劳工的名字?如果为了歌颂,莫言完全应该把这个名字隐藏起来,提也不要提起,否则前面关于北海道景色的描写再衬托上结尾处反复出现的“ 刘连仁 ”,就好像在讽刺如今北海道平和安详的背影下面是无数中国劳工的鲜血和愤怒,这样的文章,请问算得上是赞歌吗?再加上题目《北海道的人》,莫言说的究竟是北海道的人,还是那些永远无法回到故乡的“ 刘连仁 ”们呢?

北海道刘连仁纪念碑

关于“ 刘连仁 ”的故事,莫言还在另外的小说 《人与兽》中更为详细地描述关于中国劳工的遭遇,通过将在北海道的中国劳工“刘连仁”被从人类折磨成野兽的经历,被收录在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儿子的敌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也被翻译成包括英语、日语在内的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也将 “ 刘连仁 ”的遭遇告诉了全世界。

再将《人与兽》和 《北海道的人》结合起来看,莫言真的在歌颂吗?司马南如果想要批判莫言,那么起码也要对莫言的作品有基本的了解。而不是像如今这样断章取义地进行批判。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司马南本人还是他的众多粉丝都对莫言多次反复提到“ 刘连仁 ”这个名字视而不见。

莫言短篇小说集《儿子的敌人》

除了《北海道的人》,在那本散文集中还有包括去青岛的游记《第一次去青岛》、去北京的游记《北京秋天下午的我》、描写回忆自己家乡的《会唱歌的墙》等等,这几篇也全部都是当地景色的描写,实际上相对于《北海道的人》中对于“ 刘连仁 ”的明褒暗贬,莫言对于国内的描写则倾注了更多的赞美。

莫言散文集目录

对于一本散文集中的其他作品全部视而不见,专门挑出一篇《北海道的人》,然后给莫言扣上一顶“只会歌颂日本的帽子”。这样做的司马南,要么是自己 故意 对同一本散文集中的《第一次去青岛》、《北京秋天下午的我》、《会唱歌的墙》等等歌颂国内的文章视而不见;或者是背后有团队给他提供 文案 ,在文案中仅仅提到《北海道的人》这一篇文章,于是司马南也就仅仅只按照文案读出了背后的人想要他说的内容。

司马南背后团队通过《北海道的人》来煽动的做法可以说十分巧妙,“散文游记”作为现代文学中的一类题材,这类题材是记录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那么除非莫言去叙利亚、阿富汗等地方,否则表现出来的必然是正面的内容。司马南利用了他粉丝对于文学知识的匮乏,从莫言几百篇作品中找到了《北海道的人》这样一篇散文游记。司马南背后团队对于莫言的攻击可以说是先“立靶子”,然后再去找证据的,再加上刻意隐瞒关键信息

莫言的《第一次去青岛》

司马南确实没有说谎,但通过曲解《北海道的人》再加上刻意隐瞒《第一次去青岛》、《北京秋天下午的我》、《会唱歌的墙》等文章,他成功向粉丝灌输了莫言“只会歌颂日本”的印象。

而遗憾的是司马南的粉丝大多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否则哪怕只要翻翻莫言的散文集,就会发现和《北海道的人》在一起的是《第一次去青岛》、《北京秋天下午的我》、《会唱歌的墙》等文章。

莫言的《北京秋天下午的我》

司马南和他背后团队的目的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先选好靶子,然后搜集证据,然后隐瞒关键信息,最终得出他们想要的结论。这套公式在莫言这次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试想一下,如果司马南在视频中诚实地承认在《北海道的人》之外,同本散文集中还有《第一次去青岛》、《北京秋天下午的我》、《会唱歌的墙》等文章的话,那么他给莫言扣上“只会歌颂日本”的帽子还会被他的粉丝所接受吗?

司马南质疑莫言的诺贝尔颁奖词

试问那些跟随司马南批判莫言的人,有多少人真的去看过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视频?莫言在获奖演讲中明确的表态:“ 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司马南曾经称赞莫言的诺贝尔得奖发言

对于莫言的获奖视频,司马南早在2012年他56岁时就已经看过了,而且明确说:“ 看了莫言的表态,很清醒 ”。那么同样的视频,为什么在10年之后的2022年,司马南的看法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三观在30岁之后基本就已经定型了,司马南这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更是证明了他背后有团队的存在,这个团队一直追逐热点,当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这个团队选择蹭热度拉流量;当莫言的热度过去之后,再通过将莫言当成“靶子”,赚取第二波流量,将“双赢”真实地变成了赢两次。

这些司马南的粉丝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在攻击莫言这件事情上,司马南将自己“ 断章取义 ”、“ 一真九假 ”等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

司马南对日本的描述

如果莫言因为自己几百篇作品中的一篇散文游记《北海道的人》就被司马南扣上这么多帽子,那么同样盛赞日本的司马南自己又该戴上几顶帽子呢?莫言起码始终还记得“刘连仁”,而赳赳武夫的司马南呢?

司马南的“赳赳武夫”

简单的坏人其实很容易分辨,因为他们说的内容就是错的;而像司马南和他背后的高人则将真假难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一半对的,然后掺杂一半错的,最后隐藏掉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这样就可以达成自己想要的结论。

司马南承认儿子在美国上学

即使写了一篇散文游记《北海道的人》,莫言也没有在北海道买一座“小房子”,他的房子买在中国,妻女依旧在中国,孩子接受中国教育;而一直看似光明正义的司马南不但将儿子送到美国去接受教育,而且在美国买了一座“小房子”,而这座“小房子”依然完好无损地在加利福尼亚州伫立着。

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在国内读书

司马南的儿子于家傲在波士顿大学读书

我们常说“ 论迹不论心 论心无圣人 ”,有的人嘴上说的是“ 批评 ”但却用实际行动热爱着这个国家;有的人嘴上说的是“ 热爱 ”,但是却在用实际行动背离着这个国家。选择让女儿接受中国教育、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的莫言和将儿子送到“美丽国”接受西方教育的司马南,究竟谁才是真正站在我们这一边的呢?

从联想到阿里,从马云到莫言再到张文宏,司马南和他背后团队的下一个目标又将是谁呢?而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莫言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最后用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上的获奖致辞作为结尾: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关键词: 断章取义 淋漓尽致

推荐DIY文章
主机存在磨损或划痕风险 PICO4便携包宣布召回
穿越湖海!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当“船”用
vivoXFold+折叠旗舰开售 配备蔡司全焦段旗舰四摄
飞凡R7正式上市 全系标配换电架构
中兴Axon30S开售 拥有黑色蓝色两款配色
荣耀MagicBookV14 2022正式开售 搭载TOF传感器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