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看盗版的前提下,如今想要不花一分钱顺利追完一部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资料图】
国内的各大视频平台,总有各种方法,让人心不甘情不愿地掏出钞票。
而作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投屏电视要额外收费”的视频网站,某酷的骚操作,每每能让人拍案叫绝。
最近,某酷又搞了个大新闻,让ok酱对视频平台割韭菜的方式再次刮目相看。
会员账号仅可一台手机登录
在首创了“手机投屏收费机制”后,近日,某酷又开创了“会员只能登录一台手机”的先河。
2022年12月下旬开始,陆续有网友发现,自己购买的某酷VIP账号不能在两部手机上同时登录了。
在此之前,一个优酷会员账号是可以同时登录三台手机设备的。
1月4日,某酷回应,此举是“为保护用户账号安全,打击黑灰产,并且考虑到绝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
它还强调称,VIP会员协议里明确规定,仅可用作个人观看,不得以转让、出租、借用、分享、出售等方式提供给他人。
并且按照新协议,除了手机APP以外,一个VIP账号也仅支持在一个电脑客户端、一个网页端上登录。
更霸道的是,在更改会员协议之前,某酷并没有对任何会员用户发出通知。
所以,花钱开了VIP又如何?
平台只要稍微动点手脚,VIP也照样没有看片自由。
此事一经曝光,便很快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骂声顿时铺天盖地:
“重新定义了黑灰产这个词,正常用户都被你打击了。”
“你酷之所以没收益,是因为没人用,而不是一号多用啊!”
切片售卖演员戏服
在这个世界上,你能够伤害的都是最愿意相信你的人。
这句话用来形容某酷再合适不过。
2022年10月,电视剧《冰雨火》在某酷播出,官微发帖称要给剧粉送大福利。
而所谓的大福利,竟然是这部电视剧中两位男演员穿过的戏服组件。
通俗点来说,就是把演员的戏服拆成一块一块。
再给每一块打上编码,包括裤子、外套、T恤等等。
以王一博在剧中穿过的牛仔外套为例,就被分割成了大约100片碎片,他穿过的T恤则被分割成大约30片。
官方的初衷,则是希望粉丝能团结起来,将来在某个城市将戏服再次还原。
官方还特意强调称,所有的服装都是剧组拍摄时,演员实际穿着的服装,并且是从剧组直接运到工厂拆解的。
更重要的是,未经洗涤。
拍摄了激烈动作戏的男演员,贴身穿的衣物......
过了这么久,也早该腌入味了吧?
光是想想,就已经觉得生理不适了。
上网冲浪这么多年,ok酱从没见过哪个视频网站敢公然打着“原味”噱头售卖几块破布。
某酷做到了。
不仅把穿脏的戏服拆得零零散散,变相卖给粉丝,完了还鼓励粉丝再把衣服拼起来。
粉丝出钱又出力,最后一人就得到一块碎布头?
当然,对于习惯了剑走偏锋的某酷来说,也不是头一回干这种事了。
此前某酷热播剧《山河令》主角的一件戏服,就曾拍出了22万余元的天价。
一把折扇拍出了6.3万元,一支发簪拍出了7万多元。
最终,该剧组使用过的16件服装道具,拍卖总价超100万元。
某酷用实力证明,这世上的韭菜一茬又一茬,是永远割不完的。
花絮付费观看
2021年大爆的《山河令》,给某酷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赚钱机会。
在紧张的大结局之夜,谁也没想到,某酷竟然把大结局分成了两版。
一版放在正片,另一版放在了彩蛋。
观众若是想看大团圆结局,必须再花三块钱解锁彩蛋。
更丧心病狂的是,这三块钱的彩蛋里,主题曲MV占了足足四分钟。
正儿八经的剧情,只有最后三分钟。
终于迎来大结局后,从主演到观众都在微博挥泪告别,高喊着“江湖再见”,场面相当伤感。
不出意外,只“再见”了两天,某酷便又玩起了新花活:
卖花絮。
在7天时间里,某酷每天都会释出《山河令》的独家花絮。
每集花絮都要付费才能观看,1块钱一集。
许多剧粉在买完花絮才发现,每集花絮只有几分钟就算了,甚至还设定了48小时的有效期限。
也就是说,观众花7块钱买到的只是1集电视剧的长度,而且看完就过期了!
即使早习惯了这么多割韭菜的方式,某酷的操作也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这届观众显然已经是成熟的韭菜了。
不少剧粉都是骂骂咧咧地点进去,喊着“真香”退出来。
这也说明,割韭菜的姿势难看不要紧,三块又三块,总能把用户榨干。
开通VIP还要砍一刀
去年,热播剧《我叫赵甲第》上线半个多月仍保持了超高的正片播放市占率。
对于这样的热门剧集,某酷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它的观众。
于是,在VIP会员抢先看的基础上,某酷又增加了“砍一刀”的设定。
如果会员想观看最新上线的第23集、24集,必须邀请五名好友助力。
按照某酷的说法,这是VIP的专享功能。
换言之,普通用户想砍都还砍不了。
“砍一刀”功能上线后,引来了大批网友不满,“我开会员开了个寂寞?”
更有网友自嘲,“现在没几个朋友,还看不了电视剧了?”
成为待割的韭菜?
从上面举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什么会员涨价、投屏付费,都只是前菜而已。
视频平台一边喊着保护版权,一边却伤着花钱支持正版的观众的心。
一次次割韭菜的行为,不断试探着观众的底线。
诚然,这些操作似乎是视频平台为了盈利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但一味地压榨用户体验又能够走得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