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准备在年初ROON文章介绍完毕后,推荐几款适合安装ROON音乐管理系统,不那么复杂昂贵的的大众玩家设备,但这都过去小半年了,现在才发,就能看出这类产品真的不好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确实,想在传统Hi-Fi领域找到这样的产品非常困难,首先ROON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音乐管理系统,把ROON核心安装在PC或者NAS上不是不行,但会面临各种干扰。其次,如果安装在专业的Hi-Fi服务器中,价格贵不说,繁琐设置也会劝退很多人。
拿市面上的这类音乐服务器来讲,很多都是刚拿到手只支持ROON,虽然后续更新支持了更多流媒体平台,但是因为切少更为直观的操作,因此体验并不出色。
这类设备足够“Hi-Fi”,但在其他方面,对刚接触Hi-Fi的用户并不友好。这也是现阶段“数字音频”最拧巴的地方,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可以促使Hi-Fi市场的复苏的,大家外出早已不那么方便,在家听听耳机也是普遍做法,但这个“想法”萌生出来后,想顺利实现就很难了,因为绝大多数Hi-Fi音频厂商还是我行我素,并没有想放低身姿推出一些适合大众使用的设备。有一些厂商推出了便携黑胶一体机,虽有“黑胶复苏”迹象,但对于大众用户来讲,远不如手机里边的“数字音乐”来的方便。
其实数字播放器早已不是什么罕见的设备。在之前大家还会把黑胶、CD和数播等相提并论,对于谁是最好的音源始终没有一个共同结论,但在流媒体出现并普及后,也就有了一个不必再争的结论: 数播才是未来的Hi-Fi发展方向。
从目前Hi-Fi市场来看,数播种类繁多,价格从百元到几十万不等,而且搭载的系统多以安卓和深度定制的纯音系统为主(也是安卓的一种,类似AOSP定制),这对于动辄几十TB的音乐资源管理起来并不方便整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安卓绕不过去的SRC采用率问题,在输出端会对音乐文件进行“缩水传输”,直接影响到声音。而安卓平台上的很多APP还不支持高清原生输出,或者存在SRC问题,这限制了安卓生态在台式Hi-Fi领域的应用。
还有一部分厂商使用了更为高阶的“纯音”系统,这就类似于单片机系统,虽然不会有采样率SRC输出问题,能够保障音源的“纯净度”,但这样就相当于是“单机”,目前流媒体才是组成数字音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使用这样的系统无异于逆着时代发展走,“濒临”淘汰。
因此想要吸引更多新用户“入烧”,显然一套大家都能够轻易上手、带有丰富流媒体资源的平台才是关键。
在Hi-Fi圈还真有这样的一个品牌,不管是在耳机展还是音响展都能看到他们,产品也是横跨了耳机和音响系统,在Hi-Fi领域全都有覆盖,这就是有Hi-Fi圈“苹果”之称的享声。
他就像苹果一样,特别强调“定制和自研”,而且是特别爱“较真儿”的一个品牌,“我们想要这个东西,但是市面上都没有,所以我们就自己造”,从主板到分立元器件这样的看得到的,以及细到BIOS这样看不到的,都采用了定制,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声音受到系统影响最小,让声音更干净,一切就是为声音考虑的。
而为了能够做到“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极致追求,享声于2020年自研了AMC(All-Round Media Center)平台,并把MR1和D1作为首先搭载的硬件设备。关于这两款同样非常有创意的设备。因为篇幅原因这里不撰述,即使抛开这两款产品,单说AMC(All-Round Media Center)平台,也是在Hi-Fi圈是捷足先登的。
简单来讲,AMC其实是包含一套软件和硬件设计“方法论”在里边,设计思路就是围绕着“声音”来定制,把和声音没有关系的其他元素全部祛除,而AMC D2就是基于这样一套的平台发展而来的 “硬件”。
需要注意的是,AMC D2和PCHi-Fi并不能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因为在我看来,AMC D2是有PCHi-Fi功能的,但论性能它却超过了目前绝大多数数播。
比如AMC平台为了让“声音”最直观呈现,从主板、处理器、到BIOS、驱动、NT内核以及操作系统,都经过了深度精简,另外系统部分也只集成了foobar2000、QQ音乐、Roon、Qobuz等音乐播放软件。不过好在利用了X86平台丰富的扩展性,可以从网上下载需要的影音软件。
当然在其他硬件拓展方面,这款服务器也有充分考虑,比如就配备了4个USB 3.0,可以非常方便进行存储拓展,另外还可以外接Wi-Fi模块,让D2拥有无线功能。当然HDMI音视频接口、高速RJ45网络接口、以及参考级电源输入都能给玩家提供更多选择。
显然D2是充分考虑了刁钻的Hi-Fi发烧友对于链路需要都要纯净的需求,因此单独设置了一个USB Audio接口,这个接口中的信号是经过和PA1相同技术的独立去噪声系统,这样就拥有超低时延以及超高的响应速度。
为什么说享声既会让专业Hi-Fi玩家觉得专业,也能让新玩家快速上手呢?
因为享声是专门为AMC D2配备了一块触摸屏,千元出头我强烈建议购买,当然了,你也可以使用自带的流媒体APP客户端来操作,但是从我实际操作体验来看,明显使用触摸屏或外接键鼠是最直观方便的。
目前很多WIN平台上的音频软件,为了满足搭配的解码,高质量输出会提供独占模式的WASAPI,或者说ASIO的原生输出通道,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在D2上安装音频驱动即可,其实这项操作对于发烧友而言并不难操作,但对于大众用户而言,还是有一定门槛儿。不过有小道消息称,享声是有计划通过AMC平台推出一款不需要再安装繁冗的驱动,同时开箱就能使用的一体机。
如果需要高码率的原生输出再加上满足用户对于Jriver和HQplayer升频需求,以及系统中各项软件系统的运行,D2这次就配备了11代中性能低功耗CPU,同时研发了超官方TDP15W的大电流方案,TDP达到了25W,这样就不会撞功耗墙,性能能够得到发挥,另外为了能够保障处理器稳定性,以及播放音乐的瞬态余量,也集成了200W的大电流线性电源供电。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对于大多数刚玩数字音源用户而言,是不是需要繁琐的需要折腾电源、屏蔽设置?
大家都知道,对于数字音源来讲,供电环境和周围干扰屏蔽是非常关键的,对于AMC D2而言,内部已经集成了200W级ultra-low噪声大电流线性电源、无风扇及全屏蔽设计、去噪声方案,简单来讲,只需要一根“机线”就行,这无疑大幅降低了额外的配件开销,不管是对于新用户还是“老烧”都很友好。
享声这台AMC D2本质上是“主机”,因此这次就按照“网络数播”接法来看看相比笔记本直接接解码的声音有何不同,
我是这样接的:
因为路由器在客厅,所以就还是用仙籁的路由器转接器进行转接,即使用网线一头连接路由器,一头连接AMC D2网口,之后在通过USB方式连接音乐服务器和解码器,因本身服务器就带极低噪声线性电源,并内置精密时钟,所以不需要再外接额外滤波设备。
因此这样搭配的最大“声音”优势在于,可以提供非常干净、背景“黑”的声底。
这次我后端接的设备也非常简单,就是HIFIMAN 的EF400,这是一款解码耳放一体机,比分体要方便多了,耳机搭配的是自家HE-R9。
流行音质这部分解读我尽量描述得都让大家听懂,人声表现上,轻柔中带着甜美,并且声线处理得非常干净、细腻,没有齿音,也不会显得过薄过厚。在搭配森海HD58X时,恰到好处的混响让整体声场除了拥有不错的堂音外,声底依旧是非常扎实丰厚的。但在个别风格曲目,尤其是OST电影音乐上,我感觉还是有些过厚了,细节稍显不足,适当提升一些增益可以在强劲有力声底基础上,带来一定冲击力的气魄感。
从整个搭配来看,在享声AMC D1下的这套系统是突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声底表现,同时稳中又带有一丝灵动的表现,时而亢奋时而舒缓,这种输出到后端,为后端带来的充裕力道,是PC力所不能及的。
稳健的秩序感、以及对音频文件信息的高度还原,显然是可以为解码部分带来更为充沛的性能表现,加之经过特殊优化的系统,反而可以为网络流媒体提供最高质量、高保真的传输环境。
其实在网上的一些体验文章中,我发想部分用户是把这款设备推荐给资深玩家的,这恰恰能说明享声在这一方面的专业度,也说明搭配更为高阶的设备确实可以让AMC D2发挥出应该有的水平,不过就像前文讲的,它对于初接触数字音源的用户,也非常友好。
如果说AMC D1是一款按照“资深发烧友”想法进行深度定制设计的顶级服务器,那么AMC D2反而在入门门槛以及适合面向的消费群体上,要比D1更具有“广泛性”。
可能部分用户觉得这两款设备过于相似,但其实从两者较为悬殊的定价,以及D2性能更强的配置来看,我还是建议想入门的朋友直接选D2并和触摸屏一起买。当然,这篇文章还是以分享为主,如果想了解更详细的产品信息,建议您去网上看看林总的“论文式”发布会,对于D2这款产品,其官媒平台上都有产品的详细叙述,这里就不再撰述。
在我看来,AMC D2是享声对于D1这款产品的理念“加强版”,它填补了一个市场空白,这款产品不论是从外观形态到功能再到推展,更像是Hi-Fi领域的“探索者”,虽然在适应面方面还是有些局限性,但它确实是享声经过思考,并结合当下流媒体大浪潮诞生的一件对于HiFi玩家有意义的产品。
想玩玩数字音源,但又嫌传统数播麻烦的初烧人群。或者是想进阶玩透流媒体,喜欢折腾前端音源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