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落后了吗?美国抢在前面设计的充气防护罩,到底是什么?

载人航天里边的人总有回到地球的一天,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返回舱外部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产生2000度的高温。

这么高的温度,连进入地球大气层的行星碎片都能烧化了。可是,返回舱里边还装着航天员啊!因此,返回舱内部的温度不能随着外壳升高,还要保持在30度左右,以免损害航天员的身体。

这里要出场的就是我们今天高科技的主角——充气式再入减速系统,比我国目前用的防热大底更先进,美国NASA已经测试成功,我国也正在加紧研制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了防热底,为什么还要费劲研究充气“防护罩”?

2000度高温的难题是因为返回舱与大气层摩擦,那么,我们把返回舱做得光滑点,让它来个丝滑入场不就行了?

返回舱刚刚进入大气层时的速度能达到11.2公里/秒,要真是像水上乐园滑梯似的,唰一下落地,航天员恐怕更加悲剧。因此,返回舱的速度全凭与大气层充分摩擦才能减下来,这份摩擦还非得保留不可。

于是什么样的防护罩能更好地保护返回舱和宇航员,是从阿波罗系列开始就困扰科学家们的大问题。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向太空进发,传统却可靠的返回舱防护罩设计,也是从此时一直沿用下来。

首先是返回舱的底部设计成锥形或钟形,外加一张厚厚的隔热盾,最外边涂上烧蚀材料。锥形或钟形的结构在进入大气层时压缩空气,先形成一张空气构成的空气盾。随后,烧蚀材料在高温下融化、蒸发或分解,通过这些变化来带走大量热量。最后,就是靠隔热盾皮糙肉厚,硬刚高温了。

从阿波罗系列,到我国的神舟系列、俄罗斯的联盟号还有美国的猎户座系列,都采用了类似的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传统的层层包裹式防护罩运作良好,能够成功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然而从长远来看,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防护罩太重了。火箭要是额外装了东西,和快递一样,按公斤计费。目前报价最便宜的商用火箭是SpaceX的猎鹰9号,每公斤载荷报价2719美元。

返回舱的防护罩每轻一公斤,等于为航天事业节约了上千美元啊。

而且,如果需要用防护罩把返回舱整个包裹起来,对返回舱的外形和防护罩的外形都有硬性要求,要是有什么不配套的,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护罩本身也不便宜。最外层的烧蚀材料是一次性的,烧光了就没了。一公斤烧蚀材料的价格也达到8000元,本质上就是烧钱啊。

最重要的是,这种防护罩只能隔热,在返回舱落地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作用。返回舱要平安降落,还是要靠减速伞和反冲火箭来紧急降速。

为了解决传统防护罩的种种缺陷,今年11月,美国的NASA宣布自己弯道超车,设计了一种“充气式再入减速器”,并且实验成功了。这种“充气包”成功地保护了返回舱,并且降落在预定地点。

“充气式”的防护罩,如何起到防护作用?

不过,这种所谓的充气式,听着轻飘飘、软绵绵的,到底靠谱吗?为什么中美两国都在抢着做实验?

简而言之,充气式防护罩就像能揣在口袋里的小棉袄。不需要的时候好好收纳在飞船内部,当返回舱离开轨道,准备进入大气层时,再膨胀起来,牢牢包裹住返回舱。这种防护罩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还能在隔热之外,依靠自己的庞大体积,为飞船提供减速所需的阻力。

更妙的是,这种防护罩既然可以折叠再打开,那么打开之后自然也可以折叠起来,反复使用。

这种技术的理念并不算新潮。早在六十年代,美国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想法。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美国和苏联进行疯狂的太空竞赛的时候,两个超级大国仍然谁也没能把这项技术研发出来。

冷战结束,直到2009年,NASA又开始实验自己的充气式防护罩。在今年,NASA宣布实验成功。从提出这个理念算起,六十年已经过去了。

这是因为,越是完美无缺的设计,越是需要面面俱到的规划和研究,在这背后是一代代科学家呕心沥血。

首先,充气式最重要的是充“气”。可是进入大气层之前,返回舱是在太空里的,一点气也没有啊!

所以,要使用充气式防护罩,就需要飞船上天的时候先带上压缩气体。带哪种气体,这可是很讲究的。第一个要排出最易获得的空气。

因为空气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说不定还含有什么杂质,成分难以控制。而且空气含氧量太高 ,一旦摩擦起火,充了大量氧气的防护罩妥妥是火上浇油啊。

因此,充进去的气体只能是氮气或者氦气这样性质稳定的气体。可是,这些压缩气体放在哪里,什么时候、怎么充进防护罩,仍然是一系列复杂的工程学问题。

其次,充气式防护罩要用什么材料制作。这种材料首先要轻、要软,要便于收纳和展开,但是又要足够结实,不能被各种太空碎片刺破,当然还必须要耐得住高温。

目前由NASA公布的防护罩组成材料已经有十多种。最外边还是要有多种有机物构成的烧蚀材料涂层,然后是凯夫拉纤维、碳纤维、耐热纤维等等多种复合纤维编制而成的主体,里边还要有隔热层。

最后,这个防护罩何时展开,展开之后怎么撑起来,撑起来之后的形状如何改变了返回舱的空气动力学,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返回舱下落的路线,这些问题都需要海量实验作为支撑。

能把这么复杂的装置设计出来,并且实验成功,堪称是航天史上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不管是哪个国家首先完成,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都值得所有航天爱好者高兴。

我国也在2020年测试了自己的充气式返回舱,可惜在返回降落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实验没有成功。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确实走在了我们前边。

在科研领域,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敢于尝试的勇气。面对这样高端的科学技术,我国科学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那么就不愁之后的第二、三、四……步啦。

关键词: 压缩气体 最重要的是 六十年代

推荐DIY文章
主机存在磨损或划痕风险 PICO4便携包宣布召回
穿越湖海!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当“船”用
vivoXFold+折叠旗舰开售 配备蔡司全焦段旗舰四摄
飞凡R7正式上市 全系标配换电架构
中兴Axon30S开售 拥有黑色蓝色两款配色
荣耀MagicBookV14 2022正式开售 搭载TOF传感器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