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经济衰退或不可避免,十大战略技术指明方向

围绕优化、扩展和开拓三个主题,Gartner近日公布了《2023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旨在帮助企业机构优化任性、运营和可信度,扩展垂直解决方案和产品交付,利用新的交互形式和更加快速的响应或机会进行开拓。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高挺解释说,之所以会以“三个主题、十个方向”的形式呈现,是因为根据Gartner的调研,全球绝大部分企业的CEO都认为,“明年全球 衰退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该何去何从?该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下是Gartner眼中的2023年十大战略技术,包括: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元宇宙(Metaverse) 超级应用(Superapps) 自适应AI(Adaptive AI) 数字免疫系统(Digital Immune System) 应用可观测性(Applied Observability ) AI信任、风险和安全管理(Trust, Risk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行业云平台(Industry Cloud Platforms) 平台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 无线价值实现(Wireless Value Realization)

不难看出,与2020年以前的报告更多聚焦单项技术不同,近几年来,Gartner技术趋势预测报告开始聚焦组合技术,特别是相关企业以及社会全局性的技术。

以下是2023年重要战略技术趋势详解:

优化

数字免疫系统(Digital Immune System)

高挺表示,今天的“数字免疫系统”指的是包含六个核心模块(可观测性、人工智能增强测试、混沌工程、自动修复、站点可靠性工程、应用供应链安全)的一套用来构建稳定系统的软件工程方法、技术和实践组合。

它产生的时代大背景,是传统的软件工程领域过去主要依靠一套基于测试的软件质量体系来保证软件的健壮性,而现在仅依靠测试已经不够了,需要通过采用向数字免疫系统“打疫苗”的手段来提高系统的健壮性。

这其中涉及的某些概念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例如“混沌工程”。该理念最早是由Netflix(奈飞)创造,指的是,“在系统中放一只捣乱的猴子,它会上窜下跳直到让系统崩溃。”言外之意,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去测试系统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找到传统方法没有办法检测出来的一些隐患,有点像摸着石头过河,用没有预设条件的方法去逐步发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未知的脆弱一面。

数字免疫系统通过结合数据驱动的运营洞察、自动化和极限测试、自动化事件解决、IT运营中的软件工程以及应用供应链中的安全性来提高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Gartner预测,到2025年,投资建设数字免疫系统的企业机构将能够减少多达80%的系统宕机时间,所减少的损失将直接转化为更高的收入。

应用可观测性(Applied Observability)

在任何相关方采取任何类型的行动时,都会产生包含了数字化特征的可观测数据,如日志、痕迹、API调用、停留时间、下载和文件传输等。应用可观测性以一种高度统筹和整合的方式将这些可观测的特征数据进行反馈,创造出一个决策循环,从而提高组织决策的有效性。

在高挺所列举的特斯拉案例中,特斯拉在美国的一些州推出了“实时驾驶行为”保险产品/保险定价措施,与每年买一次的传统车险不同,该产品每个月买一次。同时,传统的车险是根据驾驶员的年龄、性别、理赔历史、违章情况等要素去定价,但特斯拉的车险却是按照汽车输出的一些数据维度作为定价依据,包含:(1)每一千英里的正面碰撞提醒;(2)急刹车的次数;(3)急转弯的次数;(4)不安全的跟车距离;(5)强制脱离特斯拉的辅助驾驶AutoPilot的次数,然后通过这五个维度的数据去给驾驶者打分。不难理解,如果每个月的驾驶分数越高、安全分越高,消费者需要付的保险费用就越低。根据特斯拉的计算,对于普通的驾驶员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大约20%-40%的保费。

AI信任、风险和安全管理(Trust, Risk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许多企业机构未做好管理AI风险的充分准备。Gartner在美国、英国和德国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41%的企业机构曾经历过AI隐私泄露或安全事件。但该调查也发现积极管理AI风险、隐私和安全的企业机构在AI项目中取得了更好的成果。与未积极管理这些功能的企业机构的AI项目相比,在这些企业机构中有更多的AI项目能够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到生产阶段并实现更大的业务价值。

企业机构必须使用新的功能来保证模型的可靠性、可信度、安全性和数据保护。AI信任、风险和安全管理(TRiSM)需要来自不同业务部门的参与者共同实施新的措施。

扩展

行业云平台(Industry Cloud Platforms)

“行业云平台”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云服务”模式。通过组合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提供支持行业应用场景的行业模块化能力,企业可以将行业云平台的打包功能作为基础模块,组合成独特、差异化的数字业务项目,在提高敏捷性、推动创新和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的同时避免单一厂商锁定。Gartner预测,到2027年,超过50%的企业将使用行业云平台来加速他们的业务项目。

代表性案例之一来自高盛集团。通过与AWS合作,利用AWS“IaaS+PaaS”底座,并叠加了自己的金融数据管理和分析解决方案之后,高盛集团推出了“金融数据云”。通过把这样一套行业云的解决方案交付给客户,高盛客户可以通过一些相对比较轻量级的方法定制属于自己的方案。

案例之二是杭州的“城市大脑”。基于“阿里云”的杭州“城市大脑”实际上是通过很多十字路口的监控视频,包括:手机上使用的汽车导航GPS信息、地图信息来调整红绿灯的翻转速度,以便于优化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但其他城市就不能简单地全盘照搬杭州方案,只能将一些交通层面的路网信息、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模块化功能单独使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属于自己城市的“大脑”。

平台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

平台工程是一套用来构建和运营支持软件交付和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助式内部开发者平台的机制和架构。平台工程的目标是优化开发者体验并加快产品团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速度。Gartner预测,到2026年,80%的软件工程组织将建立平台团队,其中75%将包含开发者自助服务门户。

无线价值实现(Wireless Value Realization)

由于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将使用一系列无线解决方案来满足办公室Wi-Fi、移动设备服务、低功耗服务以及无线电连接等所有场景的需求。Gartner预测,到2025年,60%的企业将同时使用五种以上的无线技术。与此同时,网络的功能也将不再仅限于纯粹的连接,它们将使用内置的分析功能提供洞察,而其低功耗系统将直接从网络中获取能量。这意味着网络将直接产生商业价值。

开拓

元宇宙(Metaverse)

Gartner将元宇宙定义为一个由通过虚拟技术增强的物理和数字现实融合而成的集体虚拟共享空间。这个空间五个不同的维度构成:(1)Persistent(持久性);(2)Immersive(沉浸式);(3)Device-independent(与设备无关);(4)Not beowned by a singlvendor(不会被某一家厂商所垄断);(5)Virtual economy(虚拟经济体)。

Gartner预计完整的元宇宙将独立于设备并且不属于任何一家厂商。它将产生一个由数字货币和非同质化通证(NFT)推动的虚拟经济体系。Gartner预测,到2027年,全球超过40%的大型企业机构将在基于元宇宙的项目中使用Web3、增强现实(AR)云和数字孪生的组合来增加收入。

高挺认为,“元宇宙”就是一个未来数字化程度更高的世界,并以虚实结合的形象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当中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价值。“我们现在暂时看不到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假以时日,整个世界会走向一个更加成熟的数字化世界。”他表示,“元宇宙”的崛起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网络和算力,在此之前,在头戴设备/眼镜还没有足够轻量化、舒适化的时候,完全的“元宇宙”时代不会到来,只会看到一些比较碎片化、垂直化的场景慢慢落地。

另一方面,即便是面对当前火热的“工业元宇宙”话题时,高挺也提醒相关企业要认真思考自身的制造能力、商业模式、以及对相关行业的熟悉程度,避免因为跨行业造成落地困境。

超级应用(Superapps)

超级应用是一个集应用、平台和生态系统功能于一身的应用程序。它不仅有自己的一套功能,而且还为第三方提供了一个开发和发布他们自己的微应用的平台。Gartner预测,到2027年,全球50%以上的人口将成为多个超级应用的日活跃用户。

自适应AI(Adaptive AI)

自适应AI系统通过不断反复训练模型并在运行和开发环境中使用新的数据进行学习来迅速适应在最初开发过程中无法预见或获得的现实世界情况变化。这些系统根据实时反馈动态调整它们的学习和目标,因此适合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运营或者因为企业目标不断变化而需要优化响应速度的运营。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可持续性贯穿2023年的所有战略技术趋势。在Gartner最近的一项调查中,首席执行官们表示环境和社会变化已成为投资者的三大优先事项之一,仅次于利润和收入。这意味着为了实现可持续性目标,高管必须加大对满足ESG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的投资力度。为此,企业机构需要新的可持续技术框架来提高IT服务的能源和材料效率,通过可追溯性、分析、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部署帮助客户实现其可持续性目标的IT解决方案。

企业现在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双碳”?是锦上添花、企业负担,还是未来的长效机制?这也是高挺特别强调之处。在他看来,“双碳”是国家战略,一定会长期持续性的贯彻下去。之所以不少企业对“双碳”感受不强,是因为当前国家的主要精力放在发电企业上,毕竟发电企业占全国整个碳排放量40%,而中国则占全球碳排放量的50%。

但如果企业早做准备,也许“双碳”就不再是负担,更像是可以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一个前期项目。正如马斯克通过买卖碳指标赚了十几亿美金的案例一样,很多传统企业如果能够利用一些可持续技术,主动“减碳”,将很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另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责编:Momoz

关键词: 免疫系统 解决方案 可持续性

推荐DIY文章
主机存在磨损或划痕风险 PICO4便携包宣布召回
穿越湖海!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当“船”用
vivoXFold+折叠旗舰开售 配备蔡司全焦段旗舰四摄
飞凡R7正式上市 全系标配换电架构
中兴Axon30S开售 拥有黑色蓝色两款配色
荣耀MagicBookV14 2022正式开售 搭载TOF传感器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