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明强
刚刚过去的1024,程序员庆祝节日的方式有点不一样。
(相关资料图)
不同于日常为了项目上线、产品更新“奋笔疾书”,很多程序员正在尝试用代码解决公益类问题。如果你经常逛一些技术论坛的话,你会发现“技术+公益”并不是个例,甚至已经成为某种流行符号。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 这种公益性质的连接,更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程序员群体也不例外。
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想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回馈社会,只是有时候把参与公益的形式想窄了。知乎上曾经有个热帖:如何看待百名程序员通过写代码帮农民养猪种树?这种“送技术下乡”式的公益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当时的高赞回答是,“只有在基层待过,才知道基层这种信息差有多严重。拿最普通的数据统计来说,如果一个程序员能站出来,把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然后开发一个程序进行数据处理,这些工作可能10分钟就做完了。”
以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公司为例,包括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这些明星企业,都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他们把公益这件事放在比较重要的优先级上,并视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也是值得称赞的转变。互联网年代,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让公共对话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更何况,志愿服务本身就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公益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维度。
参与公益第一步——了解公益机构的真实需求
拿字节跳动的程序员们来说,他们在工作忙碌之余,常常会投身技术公益项目中,从珊瑚保护、乡村教师培训、独居老人看护,到捐助物品义卖、应急物资管理,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用技术来做公益,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来完成繁琐、重复的工作,同时我们可以探索用户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高效地达成目标。” 小泽是字节跳动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算法工程师,参与了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的研发工作。按照他的说法,当初他选择参与这一项目的原因是:古籍专业研究人员较少,能够用轻松有趣的形式帮助大家理解古籍内容就更困难,而合理使用技术不仅可以减轻前期工作,还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生僻字词的意思,提升阅读体验。
这种想法产生的背后,不仅需要对当下自己乃至团队的技术能力有着清晰认识,也离不开对公益的长期关注。事实上,像小泽这样的程序员,在字节跳动内部并不少。今年6月,一项名为“跳跳糖公益伙伴计划”开启招募,在评选过程中,机构和评委们探讨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思考:“志愿者究竟能在一次公益活动中贡献什么、发挥什么力量?”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许多互联网企业正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很多志愿者认为,类似跳跳糖员工公益这样的组织应该像一把楔子,志愿者在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甚至反哺业务。
亿角鲸-珊瑚保护APP项目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是一个由专注珊瑚保护和海洋清理的公益组织提出,跳跳糖员工公益志愿者提供支持的项目。今日头条客户端团队的小宣作为技术人员,参与了这款APP的开发。他告诉新眸,加入这个项目后,自己对技术公益这件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也给本职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
小宣分享自己参与“亿角鲸”项目的经历
据小宣介绍,海洋垃圾和废弃渔网会阻碍珊瑚生长发育,一般这个清理工作都会交由专业的潜水员,而小宣他们的核心任务就是为潜水志愿者开发一款工具APP,实现定位和标记功能。为了更好地帮助潜水志愿者,他们还增加了一些“黑科技”: 在APP里可以自主发起珊瑚保护任务的同时,还引入了珊瑚百科和工具介绍。
小宣说:“我们日常开发都是按天来预估的,但公益项目很多是以周为单位去预估,这多多少少会挤压到陪伴家人的时间,反倒是家人的支持,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做下去的信念。”小宣的孩子甚至还会“警告”妈妈,让她不要在爸爸写代码的时候打扰他,因为他在为社会做公益。
无论是小泽还是小宣,他们都是Web 2.0时代成长的个体,知道分享的重要性。就像开头谈到的,每当我们谈起技术公益,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想当然地认为公益就等同于捐钱、捐资源,但事实上,技术往往能在公益这件事发挥更大的能量。只不过,这份“工作”没有业绩考核指标。
微软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曾在《刷新》一书中谈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乃至社会,在到达某一个点时,都应该点击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发生命力、重新组织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当然,公益这件事也不例外。
我们对技术改变生活的案例喜闻乐见,却容易忽略它在公益上的作用。
成立于2010年的善淘,是国内首家线上慈善商店,也是字节跳动“跳跳糖公益伙伴计划”的首批入围机构。它把线上线下进行结合,鼓励人们把闲置物品捐赠给善淘进行义卖,义卖所得用于为那些生活中正遭遇困境的残障人士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善淘还会经常性地开展残障人士就业培训和其它类型的公益活动。
据善淘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善淘在运营方面都面临到一个问题,就是人手不足,很多工作都曾因此停滞。比如,在进行个人闲置物品收捐时,由于个人捐赠分散、品类复杂、质量参差不齐,仅依靠人工分拣不仅处理方式较慢,而且缺乏人力进行捐赠品追踪管理。针对这个问题,“跳跳糖公益伙伴计划”以技术公益的形式招募了一批员工志愿者,为善淘开发了一个收捐小程序,方便一线工作人员使用。
跳跳糖员工志愿者参与闲置物品分拣
这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公益案例,要知道,传统的公益模式大多以短期或者临时形式居多,如何让志愿者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发挥更大的能量,就必然离不开技术的加持。 拿最简单的小程序来说,看似简单的页面背后,其实包含大量的繁琐工作,如何确保捐赠信息真实有效,如何进行物品追踪……种种问题,都是超越重构技术之外的。
当然,技术公益的带来的链性价值还远远不止这些。
互联网和公益其实是天然相通的。当某个志愿者做出60分的东西,往往会引起更多人参与进来,直到它变成90分、甚至100分,说到底,用技术做公益只是一个手段,往往是为了让沟通更加顺畅,很多时候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这种引导很重要的一点是鼓励。
互联网是一个迅猛发展的行业,与其说这篇文章在讨论大厂程序员群体热衷公益这个社会现象,倒不如把这个话题放大一点: 在技术不断更新的年代,怎么才能让代码也能助力公益发展?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回答对象可以是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是任何一家企业。
来自公益机构的真实技术需求
今年的1024程序员节,跳跳糖公益收集了一批来着公益机构的真实需求:有没有软件可以帮助提升数据统计效果?能否借助软硬件,帮助视障人群“看到”更大的世界?如何利用新的传播工具去推广公益理念…… 这是很多公益一线工作者面临的实际困难,也是技术公益有可能起到作用的未来方向。
新眸注意到,在字节跳动内部的分享活动上,很多程序员主动“扫码”关注了这些问题。 未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也会像小宣、小泽一样,用自己擅长的代码参与公益,帮助公益机构解决问题。
这或许也能够证明一点:技术的起点原本就是要让社会变得更好。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开始通过发挥技术特长践行公益理念。无论是字节跳动的“DOU爱公益日”和“跳跳糖公益伙伴计划”,还是腾讯的99公益日、阿里的95公益周,都是这一现象的佐证。
本文系新眸原创,申请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小新微信: lingshixiaoxin,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和职位。
—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