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工业技术往往是建立在坚硬的材料之上的。如果人类没能发明出钢铁,那人类连制造汽车都是件难事。而如果没有碳纤维,我们的生活将会缺少更多可以使用的工具。手机、汽车乃至飞机和航天设备都将遇到极大的困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如此重要的材料技术曾经却长期控制在外国手中,直到今年8月,我国才实现了技术突破。
碳纤维,就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纤维材料。
虽然,碳纤维和涤纶纤维一样,都是纤维材料,但不同的是,碳纤维中含有大量的碳元素,其占比甚至高达90%以上,无限接近钻石96%碳含量的门槛。
这些碳元素的存在,让碳纤维具备了耐高温、抗摩擦、导热及耐腐蚀的特性。
同时,由于碳纤维的原材料是腈纶和粘胶纤维,这让碳纤维不仅有着可比肩钻石的强度,还具备着纤维布料的柔韧性和薄细度。
具体来说,就是单根碳纤维的直径,可以细微到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到十二分之一,其重量也仅有钢丝的四分之一。
但就是如此一根“细丝”,它的强度却能达到铝合金的四倍以上,或是钢材的七到十倍之数。
这样巨大的“反差”,进而也就意味着碳纤维的运用前景,将变得极为宽广且不凡。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就眼下社会而言,碳纤维已然在航天、航空的材料领域站稳了脚跟,无论是卫星、火箭,还是导弹和飞机,其中都有大量碳纤维材料的影子。
另外,碳纤维还一度下探到了民用领域,比如一众超级跑车的驾驶舱,就清一色的都是使用碳纤维作为原材料。
又或者是高级的运动器材,如球拍、自行车、滑雪板,甚至是钓鱼的鱼竿,在追求极致的轻量和质量双达标时,都会运用到碳纤维材料。
除此之外,碳纤维如今还在向着建材领域进军,比如用碳纤维材料对混凝土进行加固,或者用碳纤维材料制造风力发电机叶片等。
林林总总,我们不难发现,碳纤维在当今世界中,已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是真正意义上的“材料之王”。
不过,如今的碳纤维虽然风光无限,但这种材料在刚出现时,其实是极不受人们待见的。
根据现有在册的资料来看,第一个发现碳纤维材料的人,就是有着“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
当时,爱迪生为了能够让电灯亮度得到更大的提升,便使用各种材料制成灯丝,希望借此得出最适合充当灯丝的原材。
在这些材料中,就有着富含天然线性聚合物的椴树内皮、黄麻和马尼拉麻等纤维材料,爱迪生将这些材料裁剪成灯丝的形状大小,再使用高温烘烤。
极高的温度,使得一应纤维材料,开始出现碳化反应,进而演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材料,而这便是碳纤维,由此我们也可得知,碳纤维的本质,就是被高温碳化的纤维材料。
不过,最早出现的碳纤维,由于材质结构的不稳定,它仅仅只能做到耐高温而已,但薄弱的材质,使其总是会发生碎裂、折断的情况,并最终导致电灯的寿命变短。
因此,爱迪生在随后一系列研究后,使用钨丝代替了碳纤维,让碳纤维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至于碳纤维的进一步研究,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不断向后推迟,甚至出现了停滞。
这一停滞持续了数十年,直到时间来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美当局为了能够在美苏太空冷战中获胜,投入了大量资金研究耐高温、强度大且轻量化的太空材料。
如此苛刻的材料要求,让一众材料学家迅速想到了碳纤维,美国军方在听闻该材料的介绍后,也极为感兴趣,并迅速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制造碳纤维。
在美军强力的支持下,美国Wright-Patterson空军基地以黏胶纤维为原料,试制碳纤维成功,还将其用作火箭喷管和鼻锥的烧蚀材料,其最终实验效果极佳。
有了这一次试验的成功,美国可谓是彻底打开了碳纤维材料研究的大门。
因为在数年后的1956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便成功研制出一种名为“Thornel—25”的量产型碳纤维材料,并直接投放到了国际市场,由此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材料革命。
在这一阵浪潮下,日本人因格外看重碳纤维强大的军工潜力,而变得极为活跃,他们紧跟美国人的脚步,也开启了一场碳纤维的大研究时代。
先是在60年代初时,日本进藤昭男发明了以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制取碳纤维的方法,这让日本在1965年就成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量产碳纤维材料--------普通型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而同年时间,日本人大谷杉郎又首先制成了聚氯乙烯沥青基碳纤维,还发表了一篇先驱性的沥青基碳纤维的研究报告。
也是从此刻开始,日本的研究方向,开始逐步向着高强度碳纤维转变。
在1969年时,日本碳公司依据该理论,成功开发出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但由于日本碳化技术落后,使得新研制的高性能碳纤维并不能实现量产。
为此,日本还特地使用手中技术,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做了一笔交易,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高端的碳化技术。
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意识到日本人的勃勃野心,他们把日本的请求,当作了一次有偿的技术交流,进而也就将先进的碳化技术卖到了日本人手中。
拥有了高端碳化技术的日本,在碳纤维领域变得愈发不可收拾,他们先是量产了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之后,又将大谷杉郎的沥青基碳纤维理论变成了现实-------在1970年时,日本建成了首个沥青基碳纤维工厂。
也是在此刻,美国人才恍然大悟,但碳纤维强国的头衔,却已被日本永远夺走了,日本的东丽、东邦和三菱集团,在全球丙烯腈基碳纤维市场的市占率高达5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碳纤维生产国。
面对如此场景,美国可谓是后悔莫及,奈何一切已变成现实,无法再去改变,美国只能选择去抑制住他的强敌--------中国。
因此,美国对于日本碳纤维发展的唯一要求,就是要绝对限制对中国的出口。
不过,说是绝对限制出口,起初的日本并没有把美国的这一要求当回事,依然保持着对我国的碳纤维出售。
当然,这并不是说日本人慈悲,而是因为中国市场实在巨大,日本如果奉行绝对限制出口政策,对于日本碳纤维企业而言,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据统计,在2020年这一整年里,全球总共使用了约10万吨的碳纤维材料,其中,我国一国的用量就达到了4.8万吨,几乎已经占据了全球碳纤维市场的50%。
而这也就是日本为什么就算再痛恨中国,也不得不对中国出口碳纤维的原因。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国不完全自产碳纤维呢?
其实我国一直都在致力于碳纤维自产的研究,而且这个项目,是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启。
1978年时,中国科学技术部的前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就成立了一个碳纤维开发专项组,这个小组专门针对碳纤维技术的突破。
但此刻美日两国的碳纤维技术已趋于成熟,他们都有意地对中国封锁了碳纤维资料,这导致我国的碳纤维研发,可谓是从零出发。
而且,美日两国作为先驱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碳纤维专利,这让我国在摸索时,还要因专利问题,不得不选择“绕弯路”,进而极大地阻碍了技术突破进程。
在这样犹如“夹缝生存”的研究道路中,我国的碳纤维技术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虽然能够自产,但数量和质量都不高。
仍是以2020年为例,我国市场有着4.8万吨碳纤维的需求量,但自产量却只能达到1.8万吨上下,并不足需求量的一半。
而且,自产的1.8万吨碳纤维,还因强度和质量问题,无法真正运用到顶层科技的制造中。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依然无法摆脱进口碳纤维的供养,美日两国仍把控着我国顶尖科技的发展和生产速度。
不过,令人振奋的是,这一局面或许将在不远的将来,迎来一个新的转机。
因为,在本年8月15日时,中国石化下属的上海石化,实现了首套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的中期交工。
而上海石化,也由此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这对于国产碳纤维而言,可谓是一次质的飞跃。
要知道,上海石化这次所推出的大丝束碳纤维,其碳含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5%,完全达到了高强度碳纤维的标准。
这预示着,中国很有可能借助该生产线,逐步摆脱美日两国对我国碳纤维的掌控,直至最终完成碳纤维的自产自供,将科技发展的速度,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资料
《国内首套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实现中交》--------北青网
《“21世纪新材料之王”提前进入战略反攻》-------澎湃网
《回顾碳纤维发展史,其诞生竟源于电灯的发明》---------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突破高端材料“卡脖子” 国内首套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中交》---------贝果财经(中国经营报旗下贝果视频官方帐号)
《碳纤维有哪些应用?》--------建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