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菀属(学名:Gymnaster)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8种,分布于亚洲。中国有3种。
【资料图】
多年生草本。茎常分枝。叶互生,全缘或有疏齿。头状花序在茎或枝端单生或排成伞房状,有异型花,放射状,外围有1或2层雌花,中央有多数两性花,都结果实。总苞半球形或宽钟状;总苞片2至多层,近等长或外层渐短而疏松地覆瓦状排列,外层草质,内层边缘宽膜质。花托圆锥形,蜂窝状,无托片。雌花舌状,舌片蓝紫色或白色,开展,全缘或顶端有齿。两性花管状,黄色,檐部钟状有5裂片;花药基部钝,全缘;花柱分枝有三角形或披针形附片。瘦果扁或近四棱形,倒卵形,边缘及两面有肋或两面无肋,无毛或上部被疏毛,顶端有狭环状边缘而无冠毛。
裸菀(学名:Aster piccolii)为菊科紫菀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20厘米。茎直立,被密或疏糙毛及腺状微毛,上部多开展的分枝或少分枝。叶矩圆状倒披针形。生于山坡草地,海拔950-1700米。产于陕西、山西、河南、四川。
狗娃花属(学名:Heteropappus), 也称狗哇花属,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该属约有3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中部及喜马拉雅地区。中国有12种。
狗娃花属植物大多数具有清除瘴气,减轻炎症等功效,用于治疗流感,麻疹,猩红热和血热等疾病,是中国的传统中草药。
该属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莱辛(英语:ChristianFriedrich Lessing 1809–1862)于1832年设立。
该属常被合并于紫菀属中。据德国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莱辛认为狗娃花有些物种的舌状花有极短的冠毛;是与紫菀属区别特征,但紫菀属的少数种也有此特征。日本植物分类学家田村道夫把冠毛同形的紫菀属的一个组的一些种也合并入此属。美国植物学家勒德洛·格里斯科姆指出狗娃花属管状花花冠裂片4短1长而呈两唇状,较长的裂片超过其它裂片约1毫米(有些物种达到花冠全长的五分之一),与紫菀属的管状花花冠裂片有基本区别。
叶互生,全缘或有疏齿。头状花序疏散伞房状排列或单生,有异型花,即外围有1层雌花,放射状,中央有多数两性花,都结果实,有时仅有同型的两性花而无雌花。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层,近等长或稍覆瓦状,条状披针形,草质,至少内层边缘膜质。花序托稍凸起,蜂窝状。雌花花冠舌状,舌片蓝色或紫色,顶端有微齿,或极少舌片不存在;两性花管状,黄色,有5不等形的裂片,其中1裂片较长;花药基部钝,全缘;花柱分枝附片三角形。冠毛同形,有近等长的带黄色或带红色的细糙毛,或异形而在雌花的冠毛极短且成冠状,或有时雌花无冠毛。瘦果呈倒卵形稍微扁,下部极狭,被绢毛,有较厚的边肋。
狗娃花(学名:Heteropappushispidus)是菊科狗娃花属的植物。
狗娃花喜阴,耐寒耐旱,稍耐水湿,耐土壤贫瘠。生长于海拔2400米的荒地、路旁、林缘及草地。分布于中国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各省,也见于四川东北部(城口、巫山、万县)、湖北、安徽、江西北部、浙江及台湾。也分布于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朝鲜及日本。
药用:苦,凉。清热降火,消肿。主治疮肿,蛇咬伤。
观赏:观花,白色小化展开,花量繁多,花期长,花色鲜艳,黄色花心犹如小眼点缀其间,侏型较高不太紧凑,群丛效果充满野趣。可丛植、片植于花境、花坛及庭院绿地中,可做背景材料,或片植。
异裂菊属(学名:Heteroplex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质藤本植物。异裂菊属共有2种,都分布于中国广西等地。
异裂菊属在外形及花的结构极似紫菀属,但雌花具极小的舌片;两性花少数,两侧对称,且具不等长的裂片以及攀援体态等特征,与后者显然不同。
异裂菊属是中国特有的寡种属,分布区极狭窄,数量稀少,必须加强保护,以免灭绝。本属为菊科紫菀族的一个属,保护该属的种类,对研究菊科某些类群的分类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攀援或直立草本。叶互生,具柄,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细齿;头状花序盘状,单生或2-3个簇生于枝顶端,具短或无花序梗,具异形花;总苞钟状圆柱形,总苞片多数,草质,5-6层,紧贴,覆瓦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花托平,无毛,具蜂窝状小孔;花全部结实,外围的雌花1层,舌状,管部圆柱形,舌片极小,顶端具不明显3小齿。
花柱分枝线形,顶端钝,外面被疏微毛;中央的两性花少数,花冠管状,管部圆柱形,向基部多少增粗,檐部狭钟形,顶端具不等长的5齿裂,外面的裂片较长;雄蕊5,着生于檐部基部,部分伸出;花药顶端略尖,基部钝;花柱分枝顶端具三角形的附器。
雌花瘦果稍扁,腹面具棱,两边具1肋,背面稍凸起,具3条肋;两性花的瘦果两面具2肋被疏短柔毛;冠毛黄白色,1层,糙毛状,近等长。
绢叶异裂菊(学名:Heteroplexissericophylla)是菊科异裂菊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的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34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丘陵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马兰属(学名:Kalimer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7种,分布于亚洲南部及东部,喜马拉雅地区及西伯利亚东部。我国有7种。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生活力强,生于菜园、农田、路旁。
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全缘或有齿,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较小,单生于枝端或疏散伞房状排列,辐射状,外围有1-2层雌花,中央有多数两性花,都结果实。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层,近等长或外层较短而覆瓦状排列;草质或边缘膜质或革质;花托凸起或圆锥形,蜂窝状。雌花花冠舌状,舌片白色或紫色,顶端有微齿或全缘;两性花花冠钟状,有分裂片;花药基部钝,全缘;花柱分枝附片三角形或披针形。冠毛极短或膜片状,分离或基部结合成杯状。瘦果稍扁,倒卵圆形,边缘有肋,两面无肋或一面有肋,无毛或被疏毛。
马兰(学名:Kalimerisindica(L.) Sch. Bip.),别名红梗菜、鸡儿肠、田边菊、紫菊、鱼鳅串,螃蜞头草等,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做食用,称“马兰头”,中国江南地区常用做蔬菜,多清炒或凉拌,与枸杞头、菊花脑并称为南京三宝。
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及辽宁南部。也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南半岛至印度。生长在林缘、草丛、溪岸、路旁。
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消食积,利小便,散瘀止血之效,在福建广东通称田边菊、路边菊,湖北、四川、贵州、广西通称鱼鳅串、泥鳅串、泥鳅菜,云南称蓑衣莲。幼叶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称“马兰头”。
岩菀属(学名:KryloviaSchischk)是菊科下的一个植物属,全属共4种,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中国有2种,分布于新疆。
多年生草本,根壮茎粗壮,木质,多分枝,具茎或花茎,花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全株被密弯短伏毛。基部叶多数,簇生,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全缘或有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具三出脉;茎叶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少有线形,具短柄或无柄。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单生,或数个作总状排列,异型,总苞宽钟形或近半球形,总苞片3-4层,覆瓦状,革质,绿色,后变黄褐色,边缘膜质,或具膜质缘毛,被毛、长圆形或披针形,先端钝或稍尖,外层较短;花托略凸,具有不规则的短膜质边缘的蜂窝状小孔。花多数,全部结实,外围具1层雌花,雌花舌状,长于花盘的两倍,淡紫色,中央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黄色或淡紫色,多少两侧对称,檐部钟形,具5个披针形的裂片,其中一裂片较长;花药顶端具狭三角形的附片,基部渐尖,有极短的尾,两性花的花柱2裂,顶端具长圆状三角形的附片,外面略凸,被微毛;雌花的花柱丝状,顶端稍扁。瘦果长圆形,浅褐色,多少具棱,被长伏毛,基部具1个明显的环;冠毛2层,白色或污白色,外层较短,内层顶端多少增粗,与花冠几等长。
岩菀(学名:Krylovialimoniifolia)为菊科岩菀属下的一个种。生长于海拔1200-2300米的山沟、河谷或山坡石缝中。分布于中国新疆西北和西部(托里、沙湾、库车、喀什等)。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蒙古也有分布。
瓶头菊属(学名:Lagenophora)又名瓶头草属,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小草。该属共有30种,分布于日本至新西兰。
低矮的一年生草本。叶全部根生,或有极少数的茎生叶。头状花序很小或中等大小,有异形花,辐射状或盘状,单生于枝端。总苞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总苞片2-4层,不等长。
花托平或高起,无托毛。外围有2-3层或1-多层的雌花,结实,中央有少数两性花,通常不育;雌花花冠通常舌状,或细管状而有多少开展的短舌片;两性花管状,黄色,檐部钟状,顶端有4-5个齿。花药基部钝,全缘,顶端无附片。
两性花花柱分枝细长或稍宽大,多少压扁,顶端有披针形或三角形附片。瘦果极扁,长椭圆状,边缘脉状加厚,顶端有短喙,无冠毛。
瓶头草(学名:Lagenophorastipitata)为菊科瓶头草属下的一个种。生长于山坡草地。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以及云南。印度、中南半岛、爪哇、巽他群岛以及澳大利亚均有分布。
麻菀属(学名:Crinitar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5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区。在中国有2种,分布于新疆。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细长;茎数个或单生,直立或斜升,基部常被纤维状的残存叶柄,有分枝,全株被乳头状短毛或蛛丝状毛。叶互生,无柄,长圆形至狭线形,全缘,有或稀无腺点,全部具1条脉。
头状花序极小,短圆柱形或倒圆锥形,多数,在茎、枝顶端排列成密或疏伞房花序,极少有单生;总苞片3一多层,覆瓦状,近革质或草质、淡黄绿色,具膜质透明的边缘,近无毛或多少被蛛丝状毛,具1-3条脉,不等长,外层和中层短小,线状钻形,顶端钝或略尖,内层较长,长圆形,顶端圆钝;花托极小,多少凸出,具不规则的窝孔;花5-40个,全部结实,两性,常长于花盘,花冠管状,黄色,檐部具5个宽披针形的裂片;花药多少几内弯,顶端有披针形的附片,基部钝;花柱2浅裂,顶端有卵状披针形的附器,钝。
瘦果长圆形,基部缩小,背部扁压,具1-2条侧条棱,被贴生长伏毛;冠毛2层,糙毛状,淡白色,或有时淡褐色,长于瘦果,基部常联结成环状。
新疆麻菀(学名:Linosyristatarica(Less.) C. A. Meyer)是菊科麻菀属植物,生长于海拔700-1200米的砂质碱、半荒漠或砾石干旱山坡。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阿尔泰、青河、托里等)。俄罗斯西部、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