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头条:【植物界全系列】菊科—舌状花亚科(一):菊苣

菊科—舌状花亚科(一):菊苣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资料图)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菊目

菊科

舌状花亚科

舌状花亚科(学名:Cichorioideae)为菊科的一个亚科,其特征为头状花序全部小花为舌状,植物有乳汁,花粉粒外壁有刺脊。舌状花亚科熟悉的成员包括莴苣,蒲公英和勋章菊种。该亚科尚可细分为12个族,包括约240属,2900种。除了分子特征之外,它是异质的和很难描述的。

1.下级分类

菊苣族(Lactuceae),约95属,2300余种,广布北半球温带地区,分布中心:中亚、地中海地区和美洲西部。我国有42属。

2.菊苣属

菊苣属(学名:Cichorium)共包括两个栽培种及4-6个野生品种。菊苣属有6种,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北非、地中海地区和西南亚。中国有3种。最常见的菊苣广泛分布于整个欧洲及北美,可作为咖啡代用品。

(1)形态特征

多年生、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基生叶莲座状,倒向羽裂或不裂而边缘有锯齿,基部渐狭成翼柄;茎生叶无柄,基部抱茎。头状花序同型,舌状,含多数(8-20枚)小花,着生于茎中部或上部叶腋中或单生茎枝顶端。总苞圆柱状;总苞片2层,外层披针形至卵形,下半部坚硬,上半部草质。花托平,蜂窝状,窝缘锯齿状、繸毛状或极短的膜片状。全部小花舌状,蓝色、紫色或淡白色。花药基部附属物箭头形,顶端附属物钝三角形。花柱分枝细长。瘦果倒卵形或椭圆形或倒楔形,外层瘦果压扁,紧贴内层总苞片,3-5棱形,有3-5条高起的棱,顶端截形。冠毛极短,膜片状,2-3层。

(2)菊苣

菊苣(学名:Cichoriumintybus),又称苦苣、苦菜,是一种灌木丛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长出蓝色或薰衣草色的小花。原生于欧洲,但现时已自然生长于北美等地而成为路边物种。经烘焙及磨碎后的根部广泛用作咖啡代用品起源于地中海,但现在在全球,特别是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地区、印度及东南亚也广受欢迎。与此同时,它也是制作红眼肉汁的主要材料。常见的菊苣有多个名称,包括blue sailors、succory、coffeeweed等。中文的称谓繁多,包括野生苔苣、法国苦苣、比利时苦苣等,但其实它们并不指同一品种。

①生长环境

生于滨海荒地、河边、水沟边或山坡。本种广布欧洲、亚洲、北非。生于滨海荒地、河边、水沟边或山坡。

中国:分布北京(百花山)、黑龙江(饶河)、辽宁(大连)、山西(汾阳)、陕西(西安、眉县、周至)、新疆(阿勒泰、哈巴河、福海、塔城、托里、裕民、博乐、沙湾、玛纳斯、乌鲁木齐、米泉、伊宁、察布察尔)、江西(遂川)。

世界:广泛分布于布欧洲、亚洲、北非。

②主要价值

园林用途:可作野趣园材料或疏林杂植。

药用价值: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湿热黄疸;肾炎水肿;胃脘胀痛;食欲不振。还具有健胃等功效。

③植物文化

菊苣是其中一种最早有文学作品纪录的植物。2000前多年,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一篇记述自己饮食的文中写下“橄榄、菊苣及冬葵是我的粮食。("Me pascunt olivae, me cichorea, me malvae")。苏格兰学者蒙博杜则于1779年认容为"chicoree",而法国烹饪中用栽培方法作为叶菜食用亦由来以久。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期,菊苣根经过处理后开始作为搀杂物加进咖啡中,这也是现在菊苣根在英、美等地作为廉价咖啡代用品的起源。菊苣叶也作为罗马食谱中一种有代表性的食品:以大蒜及红椒炒香,伴以肉类及马铃薯,突出菊苣叶的微苦口味及辛香。

菊苣淡蓝色的花朵常使人产生浪漫的感觉,原因与浪漫主义时期不少艺术作品均用蓝色的花朵作为象征物有关。而根据欧洲的民俗传统,菊苣还具备了打开锁上的门的作用。

在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其中一集中,当丽莎·辛普森步入春田镇历史学会大楼时,管理员手持着咖啡杯并说:“我很享受一边讲述乐队Jebediah的事,一边饮用菊苣咖啡。”

3.蝎尾菊属

蝎尾菊属(学名:Koelpin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纤弱草本植物。该属共有5种,分布于北非至东亚。中国新疆、西藏西南部有1种。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叶线形、丝形或长椭圆形。头状花序同型,舌状,小,含5-12枚舌状小花。总苞圆柱状。花托无托毛或有少数托毛。总苞片1-2层,草质。小花黄色。花药基部附属物箭头状。花柱分枝细,顶端微钝。瘦果线形,圆柱状,蝎尾状内弯,5-7肋,背面沿肋有坚硬的针刺,顶端有极短的、星状开展的钩状刺毛,无冠毛。

(2)蝎尾菊

蝎尾菊(学名:Koelpinialinearis)是菊科蝎尾菊属的植物。生长在海拔450-1000米的荒漠砾石地。蝎尾菊生于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砾质山前平原、山坡、粘质一碎石和沙壤质土壤、田边,是荒淋草原的常见种。蝎尾菊耐干旱瘠薄,分布区的气候干旱,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气温低,生长季节短,无霜期50-70天,植被稀疏。在西藏,蝎尾菊生长在阿里西部狮泉河下游海拔300米左右的干河谷。以蒿属为建群种,其分盖度可达20%,蝎尾菊常以伴生种出现在群落中。亚建群种有分枝鸦葱、西藏中麻黄,伴生种有舟果荠、旱雀麦等。

分布于中国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塔城、托里、奎屯、沙湾、玛纳斯、呼图壁、昌吉、乌鲁木齐、米泉、阜康、奇台、霍城、伊宁、巩留)、西藏西南部(札达),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北非也有分布。

蝎尾菊植株矮小,生长期短,单株产量低,但它能生长在植物稀少,气候寒冷、干早的荒漠地带,而且茎细软,返青早。是牛、牦牛、羊、马的优良牧草,早春均采食。结果后适口性下降。在化学成分上看,其粗蛋白质含量高达18.88%,是荒漠地区营养价值较高的饲用植物。

4.小疮菊属

小疮菊属(学名:Garhadiolu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5种,分布于中亚及土耳其和阿富汗。中国1种,分布在新疆。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叶边缘有锯齿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同型,舌状,有少数舌状小花。总苞短圆柱状;总苞片2层,外层极小,内层较长,线状披针形,果期坚硬变厚并向内弯曲包围外层呈星状开展的瘦果。花托平,无托毛。舌状小花黄色,稍长于总苞片,花药基部箭头状,花柱分枝细。瘦果圆柱状,弯曲,向下逐渐增粗,内面的瘦果顶端渐狭成细长的喙,喙顶有短的毛状冠毛,外面的瘦果顶端渐细,有小锯齿状或流苏状冠状冠毛,或全部瘦果喙顶具有流苏状的短冠状冠毛。

(2)小疮菊

小疮菊(学名:Rhagadioluspapposus)为菊科小疮菊属的植物。生长于海拔680米以上的平原或低山地区。分布于新疆(博乐、沙湾、玛纳斯、昌吉、乌鲁木齐、阜康、奇台、木垒、霍城、伊宁、新源、巩留)。伊朗、高加索也有分布。

5.猫儿菊属

猫儿菊属(Hypochaeris),又称猫耳菊属,是菊科的一个属。约60种,分布于南美洲、欧洲与亚洲有少数种。中国有2种。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极少一年生。茎单生,不分枝或少分枝,有叶或无叶,有基生的莲座状叶丛。头状花序大或中等大小,卵状、宽半球形或钟形,植株含1-3个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枝端,有多数同形两性舌状小花。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花托平,有托片,托片长膜质,线形,基部包围舌状小花。全部小花舌状,两性、结实,黄色,舌片顶端截形,5齿裂。花药基部箭形,花柱分柱纤细,顶端微钝。瘦果圆柱形或长椭圆形,有多条高起的纵肋,或纵肋少数,顶端有喙,喙细或短,或顶端截形而无喙。冠毛羽毛状,1层。

(2)猫儿菊

猫儿菊(学名:Hypochaerisradicata),又名猫耳菊、猫叶菊、猫耳叶菊、假蒲公英猫儿菊,日本名为豚菜,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一般在草地上发现。猫耳菊是欧洲的原生植物,但亦透过人工引入到美洲、日本、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由于外形与蒲公英很相似,所以在英语地区又名假蒲公英。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路旁或灌丛中,海拔850-1200米。分布北京、黑龙江(鹤岗、集贤)、吉林(长春、通榆、汪青)、辽宁(通化、本溪、沈阳、丹东、凌源、岫岩)、内蒙古(包头)、河北〔蔚县、涉县、武安)、山西(晋城、夏县、翼城、陵川、垣曲、安泽)及河南(伊阳、嵩县、卢氏、西峡)。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蒙古、朝鲜也有分布。

猫耳菊整棵都可食用,不过,一般都只吃叶和根。叶的味道清淡,可以生吃、用来拌沙律、炒或蒸煮;由于老耳比较韧和多纤维,一般只食用嫩叶。有些品种的叶有苦味,但并不常见。另外,根部一般会焙干,被用作咖啡的替代品。

在日本作观赏栽培。

6.毛连菜属

毛连菜属(学名:Picr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40-50种,分布于欧洲、亚洲与北非地区。中国有5种。

(1)形态特征

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分枝草本。全部茎枝被钩状硬毛或硬刺毛。叶互生或基生,全缘或边缘有锯齿,极少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同型,舌状,在茎枝顶端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式排列或不呈明显的花序式排,花梗长,有时增粗。总苞钟状或坛状。总苞片约3层,覆瓦状排列或不明显覆瓦状排列。花托平,无托毛。全部小花舌状,多数,黄色,舌片顶端截形,5齿裂,花药基部箭头形,花柱分枝纤细。瘦果椭圆形或纺锤形,有5-14条高起的纵肋,肋上有横皱纹,基部收窄,顶端短收窄,但无喙或喙极短。冠毛2层,外层短或极短,糙毛状,内层长,羽毛状,基部连合成环。

(2)毛连菜

毛连菜(学名:Picrishieracioides)为菊科毛连菜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生长于海拔560-34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沟边、田间、撂荒地或沙滩地。分布于辽宁(大连)、吉林(桦甸)、河北(阜平、蔚县、内丘、张北)、山西(芮城、垣曲、晋城、临县)、陕西(华县、横山、子长、西县)、甘肃(夏河、天水)、青海(大通、昂欠)、山东(烟台、栖霞)、河南(嵩县、新县)、湖北(竹溪、房县)、湖南(城步)、四川(松潘、宝兴、南川、乾宁、奉节、木里、巫山)、云南(中甸、洱源、富民)、贵州(贵阳)、西藏(波密、林芝)。欧洲、地中海地区、伊朗、俄罗斯(欧洲部分、西西伯利亚)及哈萨克斯坦也有分布。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大青山、乌拉山的产量较多。

中药:味苦、辛,性凉。泻火解毒,祛瘀止痛,利小便。治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泄泻,小便不利。

蒙药:味苦,性凉、糙。清热,解毒,消肿,杀“粘”,止痛。治瘟疫,流感,阵刺痛,“发症”,乳痈。

7.鼠毛菊属

鼠毛菊属(学名:Epilas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4种,分布于西亚和中亚。中国新疆有2种。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被白色柔毛或几无毛。头状花序同型,舌状,卵状圆柱形。总苞片2层,外层草质,3-6枚,经常长于或等长于内层总苞片,内层少数,通常5枚。花托平,无托毛。小花舌状,两性,顶端5齿裂,淡黄色,淡红色或蓝色,边花比心花长,伸出总苞之外。花药基部箭头状,小耳渐尖或刚毛状渐尖。花柱分枝细。瘦果黑色或灰色,向基部稍扩大成中空的果柄,有5-10条纵肋或无纵肋,肋上有弯刺毛或无刺毛,顶端或中部有胼胝体环,自环开始着生冠毛;冠毛稠密,鼠灰色或褐色,其中有5或更多的冠毛易脆折,上部为细锯齿状,其余的冠毛全为长羽毛状。

(2)鼠毛菊

鼠毛菊(学名:Epilasiahemilasia)为菊科鼠毛菊属的植物。生长于沙地、粘土地或草地。分布新疆北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富汗也有分布。中国有14种,集中分布于新疆。

关键词: 头状花序 舌状小花 毛连菜属

推荐DIY文章
主机存在磨损或划痕风险 PICO4便携包宣布召回
穿越湖海!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当“船”用
vivoXFold+折叠旗舰开售 配备蔡司全焦段旗舰四摄
飞凡R7正式上市 全系标配换电架构
中兴Axon30S开售 拥有黑色蓝色两款配色
荣耀MagicBookV14 2022正式开售 搭载TOF传感器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