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沙质荒漠,撒哈拉沙漠的大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这片位于非洲北部的巨大沙漠西起大西洋海岸,东至红海之滨,面积高达932万平方公里左右,其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被认为是地球上对生命最不友好的区域之一。
从整体上来看,撒哈拉沙漠就是一个由沙子组成的世界,假如你置身于这片沙漠深处,那么你将会看到绵绵不绝的沙子一直延伸到天边,而你脚下的沙子也深不见底。当然了,“深不见底”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那撒哈拉沙漠到底有多深呢?其实这是可以测量的。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通过钻孔、挖掘等方式来直接测量那些较浅的沙漠,然而对于撒哈拉沙漠这种规模的沙漠而言,这种方法明显就不合适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雷达系统来进行探测。
这种方法简单来讲就是:先向沙漠的地下发射特定的电磁波,然后再探测和记录从地下不同界面反射回的电磁波的波形特征,再将这些数据通过相关的技术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雷达剖面图,进而获知沙漠的深度。
根据目前已知的探测数据,撒哈拉沙漠的平均深度约为150米(最深处可达320米),如果按一层楼3米高来计算,那么撒哈拉沙漠的平均深度就相当于50层楼,可以说是非常夸张了。
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其形成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干旱会导致地表没有植物(或者极少有植物)能够生存,而没有了植被的保护,地表就会直接暴露在风化环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地表的岩石就会不断地被风化成碎屑和沙砾,而地表的泥土也会不断的丧失水分,最终转变成颗粒很小的沙子,日积月累之下,就形成了大片的沙漠。
随着深度的增加,风化的作用也就越弱,如果我们对沙漠进行持续挖掘,就会发现沙子的颗粒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并逐渐转变成越来越大的砾石和碎石头,而假如我们挖得足够深,迟早都会挖到完全没有被风化的岩石。
这种位于地壳表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岩石,就被称为“基岩”(bed rock),“基岩”一般都是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岩类组成,当我们挖到这里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挖到了沙漠的底部了。
因此可以说,假如把撒哈拉沙漠的沙子挖光,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片沙漠的“基岩”。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从物质组成的方面给出的答案,而从整体的地形地貌这方面来讲的话,在撒哈拉沙漠的沙子底下,其实埋藏着不少古老的河床和湖泊的遗迹。
上图为科学家根据“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提供的数据所制作的卫星地图,该地图表明,在撒哈拉沙漠的底部,存在着一个古老的巨型湖泊遗迹,根据估算,在它的鼎盛时期,其面积高达10.8万平方公里,深度可达247米,即使是在它的低位,其面积也有4.8万平方公里,深度约为190米。
(注: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具有一定地表穿透能力的对地观测系统,可从高空对地球表面进行成像)
实际上,科学家们目前已经在撒哈拉沙漠底下发现了不少古老的河床和湖泊的遗迹,上述的那个湖泊遗迹只是其中之一。
(上图显示了位于撒哈拉沙漠底部的部分古河道系统)
研究表明,撒哈拉沙漠所在的区域并不是一直都是沙漠,在过去的日子里,这里其实一直在干旱的沙漠和湿润的绿洲之间反复转换(上一次“绿洲时期”结束于大约5千年至6千年以前),科学家推测,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地球进动”造成的。
如上图所示,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影响下,地球的自转轴会有规律地旋转,这就被称为“地球进动”,其周期大约为2.57万年。
科学家推测,“地球进动”会导致撒哈拉沙漠所在的区域及其附近的海洋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出现周期性的变化,从而使这里的夏季风有规律地“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当夏季风变强时,这里就会转变成湿润的绿洲,反之则转变成干旱的沙漠。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