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梦想成为BAT式的“巨无霸”,也有更多人愿意尝试“小而美”。
2018年,在这个小程序爆发之年,一大批年轻的创业者聚焦在这个互联网创业的新风口。
小程序上,一个“新世界”已然诞生。
新世界
10个月前, 在北京工作的茹海波带领的“小年糕”创业团队仅有50人,现在公司已经扩充到200多人。
茹海波曾经在国企、创投公司工作十余年,“小年糕”是他打造的第3个互联网产品。这是一款操作极简、主打把照片制作成音乐相册的微信小程序。
内蒙古呼伦贝尔,56岁的郝建华不久前迷上了“小年糕”。她经常用这款小程序把参加婚礼或老同学聚会的照片编辑成音乐相册,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时不时看看手机,享受着朋友们的点赞。
“这是夏天跳广场舞时‘舞友’教会我的,以前没想过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弄明白这种‘高科技’,其实挺容易的。”郝建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早在2012年,茹海波就相信微信生态中存在着巨大的创业机遇。2014年,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敏锐的市场意识,他判断微信有机会成为连接人与线下场景的驱动引擎。而当时认识到这个趋势的人还很少。“因此,我们有2年的时间窗口做积累。”茹海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互联网发展到了某个时间点,海量用户时长都被吸引到某些超级应用里,这些应用就会形成一种平台属性,从而形成全新的生态系统。微信就是这样一种超级应用。
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上线,半年里吸引了至少20万开发者投身其中,其中就包括茹海波。
当年5月底,他将“小年糕”与微信公众号绑定,公众号与小程序之间的无缝导流,快速扩充了“小年糕”用户群体。一个月内,用户量就从1000万涨到2000万。
业界有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说法:微信互联网将成为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另一个操作系统。这也意味着,所有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做过的东西,都可以在小程序上再做一遍。
大公司们的动作似乎也在发出信号——小程序的浪潮中,巨头不能缺席。
2018年以来,除了微信,支付宝、百度、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巨头都参与到小程序的战场中,小程序能力释放也由围绕基础建设迈向流量分发,商业化进程加快了步伐。
小程序生态服务平台极速应用发布的《小程序2018~2019行业增长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微信小程序体量已超120万,百度小程序自2018年7月上线后,5个月时间实现体量过万。
很多人的微信生活方式开始不知不觉地被小程序的应用服务所接管,无论是社群工具,还是电商、生活服务,其实都已经小程序化了。
在2018年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透露,目前微信小程序日活用户达到2亿。
新动能
当一个项目长成大树,无数新生的创业项目在大树上发芽、开花。
在外人看来,回国创业曾4年拿过3轮融资的刘秋阳令人艳羡,但只有29岁的他也经历过亲人朋友无法理解的痛苦,曾长期被抑郁症困扰,又因被查出皮肤肿瘤,与死神“近距离接触”。
被恐惧笼罩时得到病友鼓励的他想到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铺》,书里描述了一个提供烦恼咨询服务的杂货店老板,他为写信来倾诉的人提供理解与帮助。于是,刘秋阳把这间“杂货店”从书本里搬到了微信上,“Tell心语”随即诞生。
在“Tell心语”小程序中,有烦恼的倾诉者可以将烦恼写成信投到信池,每晚十点半信会被投递出去。同时,每位用户会在信箱收到三封陌生人的来信,但仅可以挑选一封回复。
刘秋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回信是件严肃的事,在收到的三封来自陌生人、风格迥异的信中,收信人可以选择最有共鸣的一封信去回复。
这个风格温馨的小程序上线两个月就有超过10000个用户参与了写信或回信,其中,87.12%的信至少收到了一次回复。
这样的成功并非偶然。
在PC 时代,用户使用浏览器的时长超过他们使用电脑总时长的50%;在移动时代,中国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长也超过了他们使用手机总时长的50%。
不仅是聊天,阅读甚至交易的场景也向社交网络迁移,这就使得内容生产者也必须往微信迁移。越来越多的开发者们把微信当作发布应用的第一站,微信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一项“基础公共设施”。
2014年,还在暨南大学读大二的陈裕明没想到,自己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有朝一日粉丝数量会超过140万,并且会在2017年获得6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我要WhatYouNeed”最初只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青春热点事件的解读以及招募同伴举办有趣活动的平台。2015年7月,陈裕明在这个平台上策划的文章《身边的人不要随便约我去旅行》刷爆朋友圈,迅速收获200万的点击量,“我要WhatYouNeed”一夜间涨粉近6万。
艾瑞咨询公布的《2018年中国网络经济年度洞察报告》显示,中国网络经济营收规模正稳健增长,2017年社交网络市场规模为1058.4亿元,随着社会化营销和社交增值服务两部分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被激发的潜力还很巨大。
很多年轻创业者不再把成为BAT式的巨无霸当成终极目标,创业的意义已经有了新的注解,很多“小而美”的事情都有价值、有意思。这种转变,让衍生在微信上的小程序产生了强大的孵化作用。
刚走出校门不到两年的“90后”小伙子周江南在大学时代经常去做志愿者,这让他了解到盲人生活的诸多不便,便一直想要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研究生期间,他在IBM中国研究院做科研实习,注意到人工智能图象识别、语言识别的合成技术能用来帮助盲人识别周围的情景,但在国内,除了传统的读屏App,专为盲人设计的软件寥寥无几。
中国盲人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有1731万盲人。“盲人市场非常大,而且相当一部分盲人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一些盲人按摩师的月收入比白领还高,但大多投资机构没有重视这一市场。”周江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为了用技术给盲人提供一种全新服务,周江南特意与盲人在一起生活了三个月。之后,专为盲人定制的小程序“启明瞳”诞生了。
在智能手机安装读屏软件的情况下,盲人可以根据声音提示打开小程序,拍摄面前的文字或者场景,几乎不用等待时间,就可以收到经过智能识别的结果。如果是特别复杂的场景,盲人可以根据语音提示上传小视频在线求助志愿者,通常几分钟就会收到回复。对于盲人而言,这款小程序能让他们“看”到一个新世界。
周江南算了笔账,相对于微信小程序,开发App的成本高很多,而且微信小程序中AI识别模块目前免费提供,同时基于微信生态创业,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微信服务号等各项关联功能都可以让使用者操作更便捷。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发布的《创新生态共同体助力经济新动能——2017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微信带动社会就业规模达2030万人,较2014年翻一番,其中直接就业496万人。小程序和企业微信成为带动就业增长的新动能。
快与慢
如今,微信小程序迎来正式上线两年。
在创业者看来,快速发展的小程序似乎还不够快,因为背后的微信“太慢太克制”——不开放朋友圈的能力、不和公众号打通、不能群发模板消息……
这一切都和互联网通行的“流量变现”逻辑,保持了相当的距离。
一位工具类小程序高管表示,小程序里的流量有时留存难。小程序点进来就算是一个用户,但很多用户并没有留下,规则限制小程序也不能像App那样通过推送唤回用户,7天之后,这个用户就很难再主动回来。
而微信小程序团队的负责人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每次外界说小程序热潮来了、有多少投资进入时,我们反而很担心。我们希望的是,让趋利的开发者离开,让服务用户的开发者留下。只有关心用户,才能做出有价值的事情。短期可能很难被理解,但一定会有很多人发展起来。”
如何避免“虚火”,将火热的流量变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营销系助理教授梁屹天认为,“先吸流量再变现”是典型的互联网模式,流量这个步骤做得好的企业不少,但后一个步骤做得好的企业则不多。
“艾格吃饱了”零食品牌创始人闻佳就一直在探索让服务带动流量变现的道路。2016年闻佳辞职全身心团队化运营微信公众号“艾格吃饱了”,并成立编辑部“没事干研究院”。在变现方式上,“艾格吃饱了”不接广告,在变现方式上,其收入主要来源自营时令礼与零食品牌产品的售卖。
比如,在零食开发初期,“没事干研究院”的“研究员”根据调研得知,用户希望吃到一款口感更软更好嚼的牛肉干。经过分析,“研究员”得出市场上很多牛肉干口感差的原因是因脱水严重,添加剂过度。
团队与华南地区某大型牛肉干企业合作:将牛肉干做成条状,提高牛肉干水分,最大程度去掉添加剂,缩短保质期,第一批出货一千盒很快抢购一空。
此后,每款产品的开发,闻佳团队都从了解用户消费心理及个性化需求入手,选择上游优质工厂,根据用户需求,改进产品原料、配方和生产模式,目前已推出蝴蝶酥、麻花、山楂等上百种零食,这些零食被包裹进“有趣的包装”,包装上还有大家感兴趣的网络话题。通过公众号推荐和粉丝自主转发,好几种零食已经成为网红,甚至还有企业专门找他们为开发新产品提供模型。
创业不进则退,从公众号到小程序,再到微信7.0版本,即便到今天,微信也一直在更新、探索,寻找其特有的生态模式,利用小程序的创业者们亦然。
不久前,刘秋阳和团队上线了一款可以分享各自挫折和困难故事的小程序“Make You Stronger”,目标是“让同类用户找到可以说话的人”,把“倾诉”做实做细;周江南的启明瞳已经嵌入“电台”功能,“电台”可以收听西医学基础知识、伤科按摩学等音频以及超过300部无障碍电影。虽然还在完善功能阶段,并没有进行宣传推广,但目前电台的播放量已超过200万次。
“我经常和员工们说一句话:永远在创造,永远不守成。”茹海波说,他需要一直保持成长型的心态,像竹子一样先扎下根再往上发展,“我有耐心等待我们破茧而出的那一天”。
关键词: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