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教育的诸多描述中,人格教育是一种基于“本我”、锤炼“自我”、实现“超我”的教育,是对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性格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体验和历练,是使学生对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明确认知和价值判断,在社会规范中完善个性,实现生命价值和人生追求的学校教育的生动实践。
人格教育的学校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的人格教育实践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涵盖道德情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3个方面18个要素的内容。其中,学校内部要素包括学校的使命与愿景、学生与教师、课程与教学、资源与保障、诊断与评价、物质基础和校园环境等;外部因素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社会需求、家长期望、媒体舆论等。教育体系内外要素相互正向作用,让每一名学生的生命都有积极发展的可能性、主动成长的自觉性和价值追求的独特性,让他们的学校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绚烂多姿。
人格教育终极指向的是人。当前学校的人格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也是学生幸福成长、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的人格教育实践必须使学生体验到成长的愉悦,不能为下一阶段做准备而侵蚀学生学校生活的幸福感。
人格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活力,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按照生命教育学派的观点,学生发展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从单纯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面。学生发展的需求,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成长、发展的欲望,年轻的生命又孕育着旺盛的成长活力。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激发生命的活力,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追求。
人格教育要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长期以来,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严重缺失。听命于他人(家长或教师)成为习惯,不会提问只会答题,不会发现只会解释成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乃至在高中选课和升学填报志愿等个性化、自主性很强的事情上存在障碍。新时期学校人格教育实践就是要创新课程设置、丰富活动安排,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思想上自强、学习上自主、心理上自信、行动上自律,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帮助他们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人格教育要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形成,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共事、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以尊重为核心、以公正和责任为己任的人格教育价值理念,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鲜活而强健。
徐华,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校长,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特级校长。(《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2期)
关键词: 人格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鲜活而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