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克兰到上海,
感叹都市繁华的盛景。
从上海到西北。
见证精准扶贫的成果。
一位乌克兰学子跟随新华社纪录片摄制组,
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小康故事。
她,就是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留学生雪莉。
雪莉在中国旅行
前不久,新华社推出《奔小康路上·共圆小康》系列纪录片,片中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来华留学硕士生、来自乌克兰的雪莉跟随摄制组深入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四省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行动与成果,见证了当地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实践历程。
走出上海,看到中国更广阔的天地
2018年,雪莉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从乌克兰来到中国,在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国际贸易硕士学位。初到中国,她惊叹于上海的繁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车水马龙的街道,还有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都是中国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代表。慢慢地,通过学习和游历,雪莉的中文越来越流利,对中国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在学习中,雪莉严格要求自己,以接近满分的成绩通过综合中文课的考核,以较强的学术创新力以及敏锐的科研观察力获得老师好评。雪莉认为,在上大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成长。上海大学“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更是让她立志扎根中国。
2020年,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的“知华讲堂”,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大家分享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这时,雪莉知道了这一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关键之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纸上得来终觉浅,雪莉萌生了出去看看的想法,她也很幸运地参与到新华社纪录片的拍摄中。
当她走出上海,来到广袤的边远地区和农村时,雪莉说:“中国地域辽阔,我之前只去过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并不了解西北地区。但通过这次实地走访,我既看到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也看到了中国的脱贫举措,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也看到消除贫困确实给许多人带去幸福,这次经历对我来讲意义非凡。”
共话小康,中国梦也是世界梦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别,是造成不同地区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案。在内蒙古,雪莉跟大家一起体验蒙草集团科研工作者的日常生活,感受生态产业成果如何惠及百姓,实现生态与扶贫的共赢。在山西沁源,雪莉和缅甸媳妇马小月一起跟着老乡学做月饼,听马小月和高保红夫妇如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发展有自己特色的农家乐。在宁夏闽宁镇,看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变成葡萄绿洲,扶贫车间的妇女们通过直播带货,日子越过越好。
雪莉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亲眼看到这些曾经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民如何致富奔小康,大型企业如何帮助人民就业,东西部共同合作,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等等。这些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中国政府是真正在为人民办实事。”
中国人就像愚公一样,移走了“贫困”这座大山,使人们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通过这趟行程,通过目睹这些村庄的变化,雪莉找到了答案。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所说:“中国的发展已经让数亿人口远离了贫困,这是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最大的贡献。”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在脱贫事业中取得的成功,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值得各国借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中国梦将与世界梦同频共振。
用事实说话,传播更生动的中国故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长期生活于中国的外国人眼里,中国百姓的小康体现在一个又一个真实而温暖的故事中。雪莉亲身经历了中国在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一个更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展现在她的眼前,她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
“在我的老家乌克兰有很多年轻人喜欢中国,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学校与我们合作,为大家提供更多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感受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快速发展、欣欣向荣的中国。”雪莉期待,她能在促进中乌青年的文化交流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了解彼此的故事,跨越隔阂、成见和误解,增进沟通,为促进中国和世界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 谢文博 系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1期)
关键词: 跨越山川,把中国故事讲给你 中国;上海大学;天地;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