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课后服务的探索脚步还在加速。11月3日,北京市教委披露了北京市课后服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要求。据悉,在北京市教委最新召开的“双减”政策落地以来第二次全市基础教育校长大会上,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北京市将全面打造2.0升级版课后服务。而升级后的北京市课后服务,不仅将保证时间,也将在薄弱环节发力,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需求。
北京打造2.0升级版课后服务
据北京市教委消息,自9月以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建立了“双减”校内工作大检查机制,并到全市300余所学校实地调研指导。调研显示,目前大部分学校都能够按照要求开展课后服务,不仅启动课业答疑辅导,组织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等活动,还开展了体育、艺术等素质拓展类活动。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校仍存在机械落实、内容单一、学生可选择性不强等问题。
对此,刘宇辉表示,北京市将打造2.0升级版课后服务,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具体来看,各校要切实落实每天至少2小时的要求,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整体安排中,系统规划学校一日作息和教育教学安排。
“现阶段,我们要推动课后服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强不强’,通过课后服务进一步增强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对校内教育的信心。”刘宇辉表示。
重抓体育锻炼、学业辅导
刘宇辉也坦言,当前北京市课后服务的重点是要提升体育锻炼、劳动教育和学业辅导等薄弱环节。分别来看,在体育维度上,要强化体育内容,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学校要在课后服务安排一个时段的体育活动,确保学生在校内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
劳动教育方面,要补足劳动教育,当下的实际情况中,课后三点半前的课堂教学阶段劳动教育供给有限,由此,也更需要在课后服务时段系统设计劳动教育内容,组织学生校内劳动实践活动,每周安排全校大扫除。
此外,为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解决课业辅导的问题也势在必行。刘宇辉明确,破解课业辅导“鸡肋”问题的关键在于集纳优秀教师参加。各区各校要通过师资统筹,让优秀教师成为所有学生的老师;同时注重因材施教,遵守教育教学秩序,不超前、超纲教学。
而为提升老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目前,北京市的部分区部分中小学也在探索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据刘宇辉透露,为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今年市增加了专项经费用于课后服务激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这次我们明确提出要求,要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针对性策略应对不同需求
在校长大会上,来自北京各区各校的校长们也分享了各自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经验。据悉,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了蔬菜种植、微生物发酵、食堂小厨师体验等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并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融入课后服务全过程;密云区第六中学则为语文、数学、外语等九个学科的市、区级骨干教师设立“骨干教师答疑辅导站”,并向全体学生公布《骨干教师答疑辅导安排表》,让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加答疑辅导,还可以提前与骨干教师电话预约,告知学习需求,获得及时、有针对性的答疑辅导服务。
市教委也进一步要求,各校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努力做到“一年级一策”“一类学生一策”;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课后服务供给结构一定不能一刀切,小学1至3年级、4至6年级,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必须有不同时间、空间、内容等供给策略。
“我认为升级课后服务,实际上深层次是要解决教育质量的标准问题。什么是教育质量?什么是高质量?对观念和内涵的理解不一,对课后服务各项活动的要求也不一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质量应该不仅包含考试成绩,也包括学生成长、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完全理解教育质量的内涵,才能根据教育质量的要求开展课后服务。”
“依据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学校也要完成转型,转型不是强调教师为主,而是强调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储朝晖指出,“学校应该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而学生成长本身又是多样性的,所以就要学校提供多样性服务,为做到这一点,要在教育教学观念以及学校的工作程序上进行变更和改进。”(程铭劼 赵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