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答好“双减”题,必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统筹好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双向发力,整体推进。既要敢于做减法,也要善于做加法,科学合理的加上去,不科学不合理的才能减下来;校内供给加上去,校外负担才能减下来;合力加上去,分歧才能减下来。
首先,要在作业上做好加减法,减负担,加质量。调研发现,当前学校作业布置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不注重作业研究设计,简单照搬教辅资料;有的作业形式、内容机械枯燥,缺乏实践性、趣味性,让学生厌学怕学;有的把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看起来一片“热闹”,学生辛苦,教师和家长劳苦,收效却不佳。必须综合施策,加法减法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一要加强管理,减少作业总量。制定实施作业管理办法,兼顾数量、时间和需求关系,确保作业总量科学合理,既能够巩固掌握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也不造成过重负担。二要加强统筹,减少随意散漫。学科组、年级组对作业进行统筹规划,班主任牵头协调各科教师控制作业数量,让作业编排从零散走向系统,非必要不布置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三要加强监控,减少质量盲区。建立学校、年级、学科、班级作业质量监控办法,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如生活实践、社会体验、阅读、体育、艺术、劳动、创客等类型作业。强化科学研究和诊断分析,借助精准教学和大数据,找准学生知识薄弱点,避免无效作业,全面提升作业质量。
其次,要在时间上做好加减法,减校外,加校内。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必须紧紧牵住时间这个“牛鼻子”,结合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聚焦孩子家校生活一点一滴,科学合理管理时间。
一要增加校内课后服务时间。优化校内教育教学安排,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等校内课后服务和假期托管服务,从源头遏制参加校外培训需求。加大财政对课后服务投入力度,保障教师待遇;更多关心关爱教师,帮助教师解决现实困难,尊重教师基本权益和真实需求,统筹安排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带头作用,落实负面清单,树立正面典型,弘扬高尚师德。二要压减校外培训时间。建议按照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原则,强化县(市、区)主体责任,做实做细落实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办法,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收费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进行全面规范;注重统筹协调,进一步整合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责任,共同发力;坚决避免出现“线下不补线上补”“明补转暗补”“集中补改上门补”“补学生变补家长”等行为。三要保障学生自主时间。不断强化学生时间意识,逐步提升时间管理能力,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同学、朋友交流,走出家庭和课堂,回归大自然,通过户外实践体验、劳动、研学、运动、参与志愿服务等,实现全面发展。
再其次,要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做好加减法,减分歧,加合力。要压实各方责任,减少分歧、密切配合、同向发力,才能真正发挥家校社“1+1+1>3”的良性倍增效应。
一是家长要切实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认真学习教育知识,更新育儿观念,提升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学习和身心状况;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二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主动会同有关部门,整合各类有益资源,运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三是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双减”工作的领导。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做好专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登记、线上培训监管、培训广告管控、制定学校课后服务性或代收费标准、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教师绩效工资核定等工作,形成强大合力。四是社会各界要积极支持“双减”工作。充分发挥各方资源力量,为学生开拓视野、全面发展、实践锻炼提供重要平台。
最后,“双减”工作是一项紧迫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化蛹成蝶的艰辛和阵痛,又充满阳光和希望。加法也好,减法也罢,都需各方全力参与,做好各项工作,才能确保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沈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