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被称为“史上最严校外培训治理”的大幕拉开,2021年的这个夏天,注定令全国校外培训机构、各地家长孩子们甚至资本市场难忘。
6月15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直接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综合治理,15家校外教育机构因虚假宣传、价格欺诈、霸王条款、诱导消费等违规情况,被处以顶格罚款,其中不乏行业头部知名品牌。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校内校外同时减负,除了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之外,更是明确提出现有学科类校外辅导的培训机构变更为非营利性质,一律不得上市融资、接受上市公司投资或收购。
“双减”瞬间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校外培训机构更是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审批更加严格、严禁资本化运作、改为常态化运营、限制开班时间、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等等,如果仅就《意见》本身来解读“双减”,似乎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理解。
不可否认,教育焦虑已经席卷了整个社会。尤其在各路资本的加持下,一些校外教育培训以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强化了教育竞争和教育焦虑,成为发生教育内卷的重要推手,把教育这个良心事业变成了逐利产业。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校外培训机构已超过200万家,其中服务于K12学科的机构占比超四分之一,学生规模约占五分之一。更值得深思的一点,是规模过于庞大的教培行业,已经大有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的态势,这不仅破坏了教育生态,还有可能会影响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8月3日,教育部官网刊发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司长俞伟跃撰写的《扎实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文,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双减”工作。
特别值得民办教育从业者注意的是,俞伟跃在文末重点强调:“双减”工作涉及各方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落实过程中必须讲求方式方法,注重积极稳妥,确保平稳落地,把好事办好;要做好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培训机构、社会公众等各方工作,讲清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合力,争取广泛支持拥护。
由此可见,“双减”绝不是也绝不会“毕其功于一役”,简单一禁了之,而是要在加强校内教育和课后延时服务等等的基础上,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办良心教育,鼓励合法竞争,提高培训质量,降低培训成本,满足社会需求,最终实现“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目标。
如是,民办教育从业者们首先要认清发展大势、强化大局意识,谨记“小道理永远服从大道理”,跳出行业局限与利益得失,严守公益性底线,主动、全面地接受监管。
其次,重视转型这一唯一路径。“双减”下困难与机遇并存,所谓出路,看的就是谁先走一步、走对一步。民办教育从业者要从“人民教育”的战略高度去领悟培训市场的发展方向。必须转变“抢跑文化”“超前教育”“剧场效应”等功利教育思想,放弃简单的“课本的再学习、校内学习内容的再提高,比学校先学一步,深学一步”的培训内容,逐渐从学科培训向素质教育转型。
第三,探索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挖掘校内教育难以做、不能做的教育领域,积极开拓新市场,譬如开展职业类培训,针对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继续教育,助力社会全员教育的发展;重新寻找商业模式,通过参与政府购买方式为青少年提供校外活动场所;开展教育数字化研究等等。
未来已来。历史已经迈向了新的阶段,而教育也必将反功利化、回归初心。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将越来越重要,尤其在义务教育方面,一定会转向重实践、重思维、重创新,让不同禀赋、不同素质潜力的孩子得到培养挖掘,让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百花齐放,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傅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