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京鸡娃群爆出的高强度学习计划让“鸡娃”话题瞬间出圈,所谓鸡娃,不是小鸡仔,而是指用打鸡血的方式教育小孩。“鸡”作为动词,挪用了“鸡血疗法”的典故,生动地形容出这届家长育儿的疯狂程度。
鸡娃的世界,自成一套话语体系。理解鸡娃的第一步,是破译这些只有资深鸡妈、鸡爸们才懂的暗号。
“家鸡”,指的是父母自己在家中辅导孩子;“班鸡”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报名各类学习班辅导班;“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孩子。
“牛娃”又能细分出小的类别,例如数学比较好的叫“奥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素鸡”则指的是鸡血级别的素质教育,例如钢琴、围棋、画画等,甚至还有马术、击剑、花样滑冰、冰球等“贵族”课程。听来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不知道的还以为误入生鲜市场。
这年头,电视剧也不放过“鸡娃大业”。电视剧《小别离》中蒋欣扮演的田雨岚,就是一位典型的鸡娃母亲。为了让儿子获得更好的成绩,她逼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参加奥数班。
田雨岚对儿子张口是成绩下滑、闭口是我为你好,一套组合拳下来把孩子弄得晕头转向。同时她又很享受鸡娃带来的成功感,家庭聚会让孩子表演背诵圆周率,并沾沾自喜。
在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的第一集里,“妈妈圈”就因为学区房炸了锅,一纸公告贴出来,宣布该小区对口的公立小学因为学位供不应求,要分流一部分孩子到另一所新建小学去,所以不到6岁的孩子们,就开始了人生第一场“比拼”。
刘涛扮演的佛系妈妈、商场女强人苏醒,自家孩子在幼儿园汇报表演时只会翻跟头,对比颖儿饰演的林芸芸的女儿两岁学英语、五岁学法语、课外班报了一大堆,这下苏醒急了,再佛系下去公小名额肯定没了,于是疯狂给儿子寻找未来。
这些电视剧之所以让观众欲罢不能,主要是因为太真实了,真实的展现了当代家庭的现实教育焦虑,在教育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父母付出高昂的金钱与时间成本,陷入近乎狂热的补习教育,用打鸡血的方式养娃。
在鸡娃最疯狂的海淀黄庄,所有家长都削尖了脑袋,只为了孩子能挤进海淀区的六所公立中学。这六所中学分别是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101 中学、十一学校和首师大附中,也被俗称为“海淀六小强”,它们承包了海淀区 90% 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北名额,在人大附中,清北录取率甚至可以超过 20% 。
然而,想走正常派位程序进入六小强,难度不亚于上清北。2020 年,人大附中面向海淀全区以登记入学的方式仅招收 80 人,同年,海淀区的小学毕业生约为 2.7 万人。海淀六小强的故事并非个例,类似的事情正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发生。在杭州,是“前八所”;在深圳,是“四大名校”;在上海,是“四校八大”;在南京,是“拉力琅,芳银金,南北游”……
把北京换成任何一座大城市,把六小强换成该城市的任意一所名中学、名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都具有相似性,鸡娃也成了许多家长不得不做的选择。
随着鸡娃这个词语的出圈,不少家长也意识到鸡娃的本质就是鸡父母,在这场全民补习考级的“军备竞赛”里,鸡娃现象的本质是中国家庭的教育投入越来越高了。“鸡娃必先自鸡”不只是一句调侃,为了鸡娃,这届父母付出的努力并不比孩子少。
据2017 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阶段每生每年家庭教育支出为 10374 元,占家庭总支出的 15.6%,随着学段的升高,教育支出逐渐增加,高中阶段的教育负担率最高。
随着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鸡娃家长们开始思考孩子的投资回报率。有许多爸妈开始为了避免机会成本浪费,考虑给孩子未来规划教育金,“教育金”的搜索量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