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办法了,现在卷得太厉害”。
四十岁出头的徐畅(化名)紧锁眉头,把手里马上要燃尽的烟狠狠掐灭,长叹一口气,像要把心中的包袱夹着烟雾一起吐出来。
一上午在辽宁省沈阳市看了四处办公地址,徐畅都不满意,不是租金太贵,就是地段不行,烦得他连着吸了两支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家在鞍山的徐畅,2019年从年事渐高的父母手中接管家里的建筑公司,没想到这几年公司接的活越来越少,眼瞧着就要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几十年的老企业,也到了换个思路活法的时候。
“现在不少大企业都搞代建了,我们这些小的建筑公司,也得想办法转型。(我们公司)来沈阳开分公司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争取多拓展些业务,打开沈阳的市场,另外我计划也搞搞数字化的内容,虽然长远看增加利润,但是前期投入还是有点高。”徐畅说。
“再不转型就要饿死了。”据徐畅介绍,他目前所面临的情况也是很多同行正在面临的问题,内外部环境和市场预期加剧了房地产业的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正在从金字塔顶端向下传导,本就“狼多肉少”的建筑施工从业者们逐渐感受到了池鱼之痛。
“土地拍卖规则的丝毫变化,都会从供给端推动我们大型房企进一步注重产品力及成本管控能力,提升项目品质,这也对我们合作的建筑业企业提出了新要求。”某头部房企东北分部品牌负责人对此表示。
另一方面,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发布,传统房地产行业在智慧城市与新基建的浪潮下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在行业走向存量化的价值链变革和房企经营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大型房地产企业也正在发展数字化。
记者梳理发现,碧桂园、万科、龙湖等头部房企都已经预感到房地产业下半场即将面临的增速困境,希望通过再数字化领域有所突破,寻求“第二曲线”。
八仙过海的争渡之下,传统房企业不得不施展浑身解数,凭借自身优势各显神通。
建筑业信息化的提法由来已久,无论是大型房企还是建筑公司,却从未有如此鲜明地被从业者如此聚焦过,如今看来,它正在成为建筑企业降本增效的救命稻草。
建筑信息化风暴
徐畅的父亲经历过那个“甩图版”的年代。
1991年,CAD技术(全称为计算机辅助技术,英文中叫做Computer Aided Design,缩写就是CAD,由计算机、辅助、设计组成。)在国内开始重点推广应用。随之而来的,整个“九五”(指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原建设部号召“甩掉图版,甩掉图库”。那一年,徐畅父亲的公司刚刚起步,就赶上了建筑设计环节信息化的大潮,随后的几年里,国内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也突飞猛进,2000年前后就实现了国产CAD系统的商品化,手绘图纸已经成为当时建筑业的老物件。
彼时,算量计价软件也开始在国内普及,一些建筑企业做出了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尝试。徐畅父亲也尝到了甜头,用徐畅的话说“招标、施工、竣工结算、项目审计这些环节效率都提高了,省了很多钱”。
2003年,原建设部颁布了《2003年~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筑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
十年后,2013年八部委联合发布《电子招标投标办法》,推动了招投标业务的全面信息化,2016年10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进一步共同制定了《“互联网+”招标采 购行动方案(2017年~2019年 )》 。
2016年《2016年~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发布,要求“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是来形容那些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已逐渐应用在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
从手绘到CAD再到BIM,我国建筑业数字化发展进程不可谓不快。
华安证券此前的行业研究报告分析指出,从CAD到BIM,实现了设计图由平面到立体的变化,CAD被视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1.0时代,绘图软件的诞生将建筑师从手绘中解放出来,但其带来的好处仅停留在便于绘图的层面,而对项目的其他阶段鲜有改善。进入计算机辅助设计 2.0 时代,BIM 技术则是建立整体的建筑信息化模型。将建筑物的实际信息利用数字信息进行模拟,通过整合建筑数据以及信息模型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低利润与高产值错配
徐畅的焦虑,表面是钱的焦虑,实际上是降本增效的焦虑,而这一问题,困扰着不止一家建筑企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国内建筑业总产值为29.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5.6%,相较2020年有所下降,同比增速为11.1%;2021年利润总额为8554亿元,产值利润率为2.9%,且产值利润率近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根据埃森哲研究院、2021年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报告和麦肯锡研究院中国行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在我国各行业数字转型水平比较中,房地产与建筑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均位于各行业末流,处在较低水平。在埃森哲研究院关于各行业表示在未来一至两年明显增加数字化投入的企业占比中,化工建材仅有4%,相较同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冶金都有着一定差距。
寒风过境,先临高楼。房地产头部企业在楼市的萧条之中首当其冲,转型也是他们要面临的问题。
五年前提出“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转型发展战略的碧桂园,当时并不被同业看好,而今却已经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建设红利,碧桂园的建筑机器人率先迈出了地产项目建设中少人化或无人化的重要一步,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2月,碧桂园旗下科技企业博智林已有2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30个省份超6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70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千万平方米。
而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的万科,则是大力发展AI技术,万科为数字化发展也成立了专门的科技公司——万翼科技,专注于打造不动产科技平台,构建数字万科。在万科2021年财报中,也专门指出AI审图效率是人工的8.7倍。
此外,把“空间即服务”作为发展战略的龙湖,则是将科技路径与其聚焦的商业、公寓、物业板块对接,希望通过提升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利润。
彼时,根据媒体报道,龙湖在2022年的业绩发布会上,也透露了相关成绩,其物业板块靠数字化工具实现无人化管理、减少无效岗位,人均管理面积超过9300平方米,人均创收35万元,位列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第一。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徐畅和他的企业却不得不迈进“同一条河流”,徐畅明白,他必须要通过信息化转型,才能再次尝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甜头”,只是当年父亲从容不迫的心情,变成了如今他焦急万分的状态——“再不调整真要完了。”
生存还是死亡
根据华安证券2022年的研究报告,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迫使建筑业信息化加速。疫情期间由于各种防疫要求,工程项目现场检查指导大幅减少,项目必要的施工部署、组织协调、施工通知、图纸会审、方案交底、教育培训等工作进展均一定程度受限,倒逼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此外,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建筑业企业影响的调查报告》,55.4%的企业更多岗位转为在线办公,47.6%的企业和员工沟通更多转为点对点和线上。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和数字技术代替相关业务的水平显著提高,一些企业还应用了人工智能、资源生态平台、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等,企业管理将从传统的线下层级管理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在线协同管理将成为行业共同发展方向。
“那段时间,我看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速度,我作为从业者,内心的震撼你不能理解,完全是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夜视仪一样。不转型能行吗?”徐畅感叹。
火神山、雷神山应急医院建设,标准化、模块化、工业化、装配化的新型建造方式优势对徐畅这类传统建筑业从业者带来的理念冲击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就是土地拍卖“竞品质”倒逼房企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建筑、数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
“这几年,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方面提出了竞地价、竞品质的附加要求,有的会具体到要求涉及绿色建筑标准、装配式建筑装配率、绿化率等方面,这对我们房企来说,是一次成本挑战,业利好我们在模式上转向数字化、信息化。就像2021年北京的第一轮集中供地那次一样,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几年拿地的竞品模式越来越多了。”前述头部房企东北分部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
以北京为例,2022年2月16日,北京的集中供地方案发布,在“定品质”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摇号+定高标”的竞价规则,即当土地竞价达到合理地价上限时,若进入现场摇号环节,参与摇号的企业须同时提交《高标准住宅建设承诺书》,取得该地块的房企当以《高标准住宅建设承诺书》中所规定的标准为最低标准进行项目的建设。
而《高标准住宅建设承诺书》中的要求,对于建筑施工提出了“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和建筑师负责制;全生命期(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应用BIM技术”。
记者简单梳理,在2021年部分城市第三批集中供地中,包括厦门、杭州、南京、青岛等,多个城市的供地开展了竞品质和定品质模式。
成本门槛提高了,对于乙方的建筑业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建筑数字化市场待挖掘
作为建筑数字化重要标志之一的BIM普及率已经说明了建筑数字化市场的问题。
据中研普华相关测算,2020年至2025 年,全球 BIM 市场规模会由 74.2 亿美元增长至 184.7 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长率20%。从BIM市场规模地区分布来看,北美、欧洲分列第一、 第二大市场,2019年分别占据全球市场规模的38.3%和32.6%,亚洲地区以21.9%紧随其后。从 BIM 技术的普及率来看,北美欧洲均有七成工程项目达到了中等普及率,而我国技术普及率刚过五成。
但更为重要的是,摆在中小建筑企业面前的转型路径并不明朗,在实际施工阶段,数字化控制的应用与建筑行业本身粒度较小的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难度相冲突。其次,建筑行业数字化和BIM应用程度不高。在一些项目中,房地产企业输出BIM3D图纸后,仍然需要转换成2D图纸给施工单位。未来,施工公司的数字化程度能否有大的突破,进而在项目施工等环节更顺畅地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也是一个关键点。再次,BIM前期建模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难以匹配房源高周转、快周期的设计要求。
徐畅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工程建设组织落后,BIM图纸不转换成2D的根本没办法施工,而这种粗放的模式也成为公司难以降本增效的困扰。
此前,万翼科技AI审图负责人夏晨曦曾对于建筑业数字化,尤其是BIM的发展表示过担忧,
在其看来,首先BIM技术应回归到业务场景和真实价值,一切以是否能提升效率、是否能降低成本为目的和准绳。很多地方、很多企业推动BIM技术,却面临模型收上来怎么用、给谁用、创造什么价值等问题。
他认为,当前的发展情况是把过于把BIM的当作战略去对待,缺乏目的性,为了做BIM而去做BIM,解决行业痛点、能扎进去的例子偏少。以做智能设计为例,哪怕只是画楼梯,但只要把这一个问题做全,吃透,也是一种进步。大家都在做平台、做战略、做数字化转型,缺少产品思维,缺少对技术、需求和商业三个角度的共同考虑,这样很难产生新的商业场景。
这就是目前建筑业数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亟待破解应用和落地难题。
“我们做建筑的,就是产业链长,投资周期也长,搞全流程数字化我也知道会降成本,可是又是BIM,又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千头万绪,总是觉得数字化离我还很远。”徐畅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