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初以来,疫情导致芯片市场出现小范围的供应短缺,而在下游市场复苏、终端厂商加大备货力度、疫情持续蔓延、雪灾、火灾等诸多因素的冲击下,缺芯潮已经席卷全球,汽车、手机、安防、家电等下游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尽管下游企业已经出现停工停产的现象,但提升芯片产能,缓解缺货危机并不容易,而市场已经率先出现了调整。
终端厂商加大备货力度,缺料危机持续蔓延
据MarketWatch报告显示,全球芯片短缺现象预计还会持续三四个季度,可能要到2022年,行业才会恢复正常。现阶段半导体公司出货量比市场需求低10%到30%,至少需要3-4个季度才能赶上需求,然后再过1-2个季度,客户、分销渠道的库存才能补充到正常水平。
不过,半导体行业的变化非常快,长期的市场情况通常是不可预料的。
从目前国内芯片的市场情况来看,已经有部分下游电子厂不再加大囤货力度;炒货最凶的ST MCU,也有国内贸易商开始放货;作为上一轮涨价缺货潮的主角,MLCC、电阻等被动元件尽管原厂一再放出涨价缺货的消息,但现货市场的价格却上不去,已经出现过剩的危机……
同时,缺货涨价已经对下游市场造成影响,部分领域市场需求已经出现疲态,终端客户已经出现项目延期或者停止接单,甚至于已经有中小型电子厂商出现停止经营的消息。
业内周知,每一次缺货就会迎来一次分销商的狂欢,通过囤货、炒货,在准确的时机放货,能在短时间实现大幅获利。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囤货的主力却是下游终端厂商,分销商更多的是闻风而动。
在近期的华为2021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由美国制裁华为而引发的全球恐慌备货,是导致近阶段半导体行业供应紧张和短缺的核心因素。
上述观点也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同,集微网此前引述业内人士报道,这次缺货并非是销售端需求的增长,而是从运营的角度给出的预期需求。事实上,除中国外,全球大部分地区疫情并未得到有效缓解,除PC、平板真实需求暴增外,多数电子产品的真实需求也并未比以前好,因此,目前产能紧缺是因为恐慌性备库存带来的需求增长。
恐慌性备库存确实普遍存在于电子行业,据某大型终端厂商员工表示,公司预测原材料紧张的大环境将持续,从去年初就加大备货力度,现在也延续高库存的策略,但芯片短缺的问题依旧困扰着整个行业,尽管大公司和备货充足的企业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小,但谁也不能预料供应紧缺的情况能持续多久。
市场缺货到达极限,部分芯片产品涨幅高达几十倍
事实上,缺货问题已经到了极限,以这次缺货和炒货最为严重的ST MCU来看,涨幅已经高达几十倍,但下游需求强劲,流入市场的芯片非常少,现货市场每天的价格都不一样。
某芯片大厂员工表示,公司出货价其实涨幅不大,但无法阻止下游分销渠道炒货,所以导致公司产品价格虚高。
在此情况下,ST举办的第五届STM32峰会如约而至,缺货的声音充斥了整个会议现场,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一现状显得颇为无力。笔者了解到,当日有部分中小型下游制造企业甚至涌向现场要货,但都无果。
“公司对市场供应的策略是“保大客户”,但现状是大客户都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客户就更没有办法了。”上述人员进一步表示,相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国际大公司的股东对盈利要求较严苛,低于一定水平毛利率的产品,公司会直接退出。因此,短期内公司也无法实现扩产,而且扩产是不可逆的,通常来说,缺货涨价潮的后续就是库存积压,届时,公司还需要承担巨额的晶圆厂运营费用,也不敢轻易扩产。
进口芯片缺位也让MCU领域迎来了一波国产替代的风潮,然而,缺货早已经蔓延至整个MCU领域。
据业内人士称,公司不敢轻易做国产替代,因为国产芯片的问题不会即时反应出来,往往在使用后的一年时间或是很久才出现,让我们措手不及。此外,现在的市场情况是进口芯片缺货,国产MCU也缺,且价格已经和进口芯片一样。
除MCU之外,电源管理芯片也存在较大的市场供应缺口,贸易商正在推动TI复刻ST的行情,现货市场的价格也出现几十倍的涨幅。
但TI对于分销渠道的管理显然更加得当,近期其唯一授权代理商艾睿将订单取消的窗口期由30天延长为 60 天,也就是说,在交货前的60天内订单是不可以取消的。此前 Microchip、ADI 等芯片原厂也发布了窗口期延长的通知,这样的措施更容易挤掉水分,避免后期库存积压。
“一些IDM厂商出货可能只涨了很小的幅度,但代理商、分销商囤货、炒货,涨价500%,引起下游厂商对芯片品牌的反感,对原厂的品牌伤害极大。”
据业内人士称,虽然短期利益是可以囤货、炒货、涨价,但长期来说,这类供应商会给下游厂商一种出现供货不稳、不讲契约精神的印象,而后果是在供需不再紧张时,终端厂商将尽量避开采用该类供应商的芯片。
成本高于售价,中小企业何以支撑?
事实上,本次囤货和缺货的范围覆盖了整个电子产业,涨价也基本覆盖了每一种元器件。因此,下游厂商只能将BOM表的每一种物料都加大库存,现阶段下游厂商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公司维持高库存的模式,仓库是满的,里面堆有各类原材料,但因为缺其中一种芯片,即将面临无法开工的危机。
某电子厂员工表示,我们公司由于MCU缺货,价格涨了十倍有余,被动元件涨再多也没有用,终端生产不了,工厂可能面临放假。
集微网从业内了解到,不同厂商可能面临缺货的芯片类型并不同,但阻容感等基础元器件是每个BOM表都需要用到的产品,在整个业界齐齐恐慌性备货的情况下,电阻、MLCC等被动元件的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的情况,但市场需求却并未如期而至,现货市场已经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
近期市场上已经有国内贸易商开始放货,部分物料价格虽有回落,但整体价格仍处在高位,而涨价的影响也在慢慢显现。
台湾网通芯片大厂瑞昱就在5月5日举办的法说会上表示,供应链吃紧已开始对标案市场造成影响,不仅有标案递延,甚至由于芯片涨价,先前发包价格与今价格落差过大,导致客户重新议定标案价格,甚至出现降规情形,整体市场情况发展趋乱。
此外,集微网还了解到,下游厂商已经不再大规模备货了,这或许是附加值不高的厂商应对物料飞涨,无法将成本转嫁到下游企业的无奈之举。
据某电子厂员工表示,因为芯片和PCB涨价过高,涨幅已经超过了利润,我们终端不得不停止接单或项目延期交付。
另一名业内人士也表示,大量中低端厂商遭遇芯片价格暴涨,采购成本高于售价,企业无法支撑,市场需求反而会出现疲态。
显然,中游加工环节及下游的众多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做多亏多”、“有单也不敢接”的困局,市场洗牌正在加速到来。
五一假期前夕,以下两张关于公司停止经营的公告在电子行业广为流传:
据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公告显示,由于成本压力增加、行业利润下滑、外贸市场恶化和新冠疫情的多方影响,该公司遭受巨大的负面冲击,一直负重前行。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始终未能扭转经营困境、经营难以为继,公司决定自2021年4月29日停止经营,4月30日起解雇佣全体员工。
东莞某电源有限公司发布的员工告知函表示,由于疫情以来,国内外定单持续大幅度下滑,制造业难上加难,春节过后,物料成本价格大幅上涨,一些芯片严重缺货,定货周期加长,产品成本大幅上升,客户因为没有利润而不再下单,加上重要物料由月结改为现金采购,公司资金链断裂。
据了解,上述企业为移动电源生产厂商,利润本就不高,需要用到的电源管理芯片、mos管等是本次缺货潮的主力产品,而其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外贸市场受疫情影响极为严重。
在成本持续上涨和订单不足的双重压力下,资金链断裂,经营难以为继的危机也考验着整个电子行业外贸供应商,倒闭潮也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