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比如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等,是导致过早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通过实时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成本和其他风险因素,从而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手段一般通过肺动脉导管将一段传感器插入动脉,另一端以有线方式连接到监视器上显示动脉压力和流速。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种种弊端。
因此,科学家们致力于将血管压力、流速、温度的实时监测设备小型化、无线化。
(资料图)
近日,美国西北大学约翰•罗杰斯()院士带领团队实现了一种可以连续监测血管压力、血液流速和血液温度的无线无电池技术,能将体内植入系统(传感器、无线模块)与体外可穿戴系统(供电、显示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无线供能方式实现完美隔离,为医疗设备的小型化和无线化提供了新路径。
日前,相关论文以《一种无电池的无线植入物,用于连续监测血管压力、流速和温度》()为题发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韩国科学技术院电气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权敬河()是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讯,美国西北大学约翰•罗杰斯()院士担任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博士后赵建中是论文共同一作。
据了解,体内植入系统是实现血流动力学(血压、流速和血温)实时监测功能的基础,其由两部分组成:(1)传感器模块,可以植入血管并实时传感血液双向流速、压力和温度信息;(2)无线模块,可以植入脂肪层和真皮层之间,通过接收线圈和蓝牙分别实现收集能量和传输数据的功能。
图 |体内植入系统与体外可穿戴系统(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体外可穿戴系统也由两部分组成:(1)定制的用户操作界面,通过手机或平板实现无线测量数据的控制、存储和分析,以及血压、流速和血温的连续实时显示;(2)外部无线能量传输模块,包括电池、充电电路和发射线圈,能对接收线圈实现供电。
这种植入式测量器件,不需要从体内引出导线,也不需要在体内搭载电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场景下对患者进行实时检测。
之前患者必须在医院借助大型医疗设备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在家里只需简单穿戴一下,拿出手机就可以实时显示自己的健康情况,同时也可以实时共享给医生,这样小型化的便携式设备蕴含着不错的应用潜力。
再畅想一下,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植入一个无线电子器件,在检测和诊断的时候,只需用手机连接一下就能分析自己的健康状况。之前体检可能是一年一次,而未来有望实现几秒体检一次。
图 | 用于监测血流参数的植入式传感器(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视频 | 猪心脏肺动脉内传感模块的运动(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这样一个研究课题需要多学科、多方向研究人员的密切配合。其中,美国西北大学约翰•罗杰斯()院士团队侧重于器件系统的前期设计、加工、测试等工作;美国西北大学院士团队负责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
该器件设计的一大难点是如何建立直接测量物理量(比如应变等)与生理参数(血压、流速)之间的关系。
赵建中博士针对血压、流速测量问题做了系统的力学理论分析,逐步解决了结构优化设计、流固耦合仿真、硅应变片布置等问题,实现了器件的最优化设计,保证器件测量的精度。
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用于血压、流速测量的力学模型,给出了器件直接测量物理量(比如应变等)与生理参数(血压、流速)之间的解析关系,以此指导实验测量。
图 | 赵建中(来源:赵建中)
力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科学,也是一门面向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赵建中博士表示,有意识地借助力学手段去解决实际的工程技术前沿问题,将力学理论付诸于实践,不但极具挑战,也充满机遇。
参考资料:
1.Kwon, K., Kim, J.U., Won, S.M.et al.A battery-less wireless implant for the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vascular pressure, flow rate and temperature.Nat. Biomed. Eng(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3-01022-4
运营/排版:何晨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