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隆汇APP|
ID:hkguruclub |
(资料图片)
作者:弗雷迪 |
截至目前,A股多数上市公司已经披露了去年及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报告。
新能源行业,前两年的蓄力到如今开始到了业绩兑现阶段,是A股目前业绩确定性和整体增速最高的板块。在一季度的淡季,部分环节甚至保持连续两个季度高增长,这种表现,连TMT都得羡慕!
但另一方面,一季度持仓数据显示,新能源的各板块持仓占比却出现了令人意外的大幅下降。
新能源的成绩这么好却一直没增量资金愿意去碰,反而在逃离,背后有行业自身的预期担忧,也有AI半导体对整个市场的恐怖虹吸效应所影响。
那么,新能源到底还香不香?
01
资金大逃离?
上周,隆基、阳光电源、晶科、天合等一众产业核心龙头相继发布一季度业绩,利润基本都出现了大幅甚至超预期的增长。
光伏产业也跟着掀起了一天的涨停潮,一度让市场认为新能源要接替AI半导体重新成为市场主线。
但没想到,这么多龙头的优秀业绩也依然没有成功扭转市场的信心,随后几天,多数龙头的股价又重新回归了跌势。
周五,A股三大指数继续明显回升,很多行业板块出现大幅上涨,但新能源却逆势继续回落,成为跌幅板占比最多的板块。
光伏界老大哥隆基绿能又重新跌出了阶段新低,虽然其一季度业绩继续维持不错增长,市盈率已经不足20倍,但似乎仍没能留得住资金的关注。
实际上,从去年7月高位开始,隆基的股价就几乎一路单边下行,到现在跌幅超过45%,幅度之大,下行时间之长,令人深感错愕。
产业链的多数其他龙头也类似,区间跌超30%的不在少数。
很显然,资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大量逃离这个成长性依然很强的行业。
今年一季度,这种迹象更是到了极其夸张的地步。
数据显示,在A股180只新能源高仓位基金中,今年一季度绝大部分都降低了对新能源的配置,比例从85%下降至66%,幅度高达19%,回到了2021年年中的水平。其中,又数中小规模的基金减仓更明显。
以隆基绿能为例,北上资金持股在一季度经历了快速加仓又减仓的明显变化,反映信心依然不足的短炒心态。
02
淡季不淡,盈利改善
实际上,与市场的预期不同,这个行业看似正在经历价格战大洗牌,但在行业内部的分化是非常明显的。
大概看来,对于多数单一环节供应商或下游需求方,经营压力普遍较大,但对于那些一体化的大厂商来说,尽管在淡季叠加基数影响,它们营收鲜少翻倍增长,但整体盈利能力依然较为出色。
具体来看,去年组件出货量排名TOP4里,隆基绿能Q1营收283.2亿元,同增52.4%,其中毛利率环比上个季度增长4.05%。
其他布局海外的组件厂商一季报也迎来盈利的大幅增长,晶科能源Q1归母净利润同增313%;晶澳科技同增254.75%;天合光能同增225.43%。
往上游看,今年是N型电池成规模放量的一年,不少电池和组件厂商堆积起超过百GW的TOPCon电池产能,材料降价后为新电池导入市场创造良好的价格条件,许多公司因此迎来业绩的高速增长,成为光伏相对景气的一个环节。
主推TOPCon电池的钧达股份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5倍,并且环比去年Q4继续增长15.5%。
从这家公司的财报看出,N型电池超额收益逐步拉大。根据测算,公司TOPCon单瓦净利比P型电池高出0.04元/W左右。扩产计划仍在加速,年底公司有望将N型产能提升至44GW,比肩晶科、晶澳等一体化厂商。
硅料方面,去年正式进军组件环节的通威以低价优势介入该环节的竞争,并迅速跻身全球组件出货前十行列。
一季度营收增长了35%,利润同增65.6%的表现是超出预期的。市场普遍担忧的跌价风险并没有吞噬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公司的一体化战略走得及时而贯彻坚决,面对硅料下行周期,用一个环节的内卷抵御另一个环节的内卷。
硅片是一季度较为紧缺的环节,由于石英坩埚供应不足,硅片在二月份后跟在硅料价格反弹后走出去年的低价位,业内仅有一线厂商能够保供正常生产,中环在出货量和利润上无疑是最大赢家。
公司2023Q1硅片出货超24GW(其中3月出货超10GW),环比提升超41%,归母净利润同增72%,环比增长24%。
材料及设备端,今年的石英坩埚经历着类似去年硅料量利齐升的行情,主供石英砂的石英股份Q1利润大增8倍,主要来自于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公司高端石英砂销售的占比大幅提升。
而今年TOPCon产能大幅扩张,“铲子”也是越卖越顺。
TOPCon设备龙头捷佳伟创Q1陆续收到多家客户合计50GW的设备订单,报告期内营收增长42%,合同负债提升至77.86亿元,较22年末增长了34%。随着Perc扩产放缓,后续TOPCon设备的收入结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也有望持续改善。
由于储能链和发电侧的配套关系,成本端的改善对于配储积极性的提升有积极作用,Q1无论是装机数据还是招标量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许多个股一季报在利润端有了明显的改善。
去年储能装机量全球第一的阳光电源单季度毛利率环比提高了4.46%,此前被人诟病增收不增利随着成本端的改善打消了疑虑。储能系统以及海外出货占比的提升是公司一季报表现亮眼的原因,Q1营收同增175.42%,归母净利润同增266.90%。
户储方面,派能科技营收&利润端表现同比高增,结合户储装机数据,公司户储装机量环比出现了一些下滑,Q1并不处在真正的旺季,欧洲主要国家在去年电价回落之后,装机节奏或有所放缓,另外库存和安装工人的培养也拖曳着出货需求,但预计不会成为太大的制约因素。
配套方面,微型逆变器继续保持高增速。禾迈股份一季度营收增153%,利润增102%;德业股份Q1微逆营收同增超过4倍。随着欧洲小型光伏系统普及,微逆渗透率继续提高,后续公司有望对海外巨头Enphase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形成冲击。
动力电池在不同应用侧呈现两极分化的行情,一边消费&电动车端一直在清理库存,另一边储能侧受下游装机需求推动,一季度电池企业的储能业务营收增长较快,碳酸锂价格下降使得企业在成本端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宁德时代Q1归母净利润同增557.97%;亿纬锂能增118.68%,其中储能电池营收同比增长超过200%;鹏辉能源Q1同增101.5%。
03
预期差将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一季度的光伏储能板块确实是用较好的业绩验证行业的成长逻辑,这是远不同于AI和半导体这样尽管未来想象空间巨大但短时间很难拿到业绩的赛道。
差别在与业绩的确定性。
这一点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更加难能可贵。
同时,由于市场对这些行业未来陷入价格战导致利润受损的预期担忧,导致由此形成一个越来越明显的预期差。
很多人以为,今年光伏、储能会和新能源车一样还会继续上演惨烈价格战,导致即使需求放量也难以获得足够的利润,但这种情况其实要分开讨论的。
首先从总增量看,今年大概率将是光伏储能产业的放量大年,虽然由于部分环节还会面临价格战问题,但行业总体上肯定还是能继续有好业绩的。
主要逻辑在与去年装机的各种压制,有望在今年得到释放,尤其去年末以来的硅料、组件及锂电材料价格大幅回落,刺激下游的需求加速回升。
2022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59.3%。这还是在供应链价格持续高企,疫情持续冲击经济的背景实现的高增长。
今年一季度,国内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3.66GW,同比增长154.81%,新增装机规模位居第一,大幅超越其他电源。
机构预计今年光伏国内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35GW,实现50%以上的增长。
另一个预期差在于欧美替代的预期担忧。海外的光伏产业需求越发旺盛,虽然加大本土光伏制造扶持力度在未来一定程度降低我国光伏的依赖度,但其实未来几年海外依然高度需要我国的光伏产品来缓冲行业高增长带来的供需缺口。
所以,今年首两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均超过14GW,接近去年中的旺季高峰。其中,欧洲累积从中国进口17GW光伏组件,同比增加77%,美洲市场进口4.5GW光伏组件,其中巴西占比70%,与我们关系好,需求硬。中东地区也进口了超1.6GW,同比增长超2倍,显示能源转型浪潮正越来越高涨,这些地区,我国具有极其的优势。
其实近几年,为了应对欧美大力扶持光伏产业的新形势,中国企业也在加大与欧美本土合作,加速走向全球化。比如隆基、晶科、天合、晶澳、昊能等在东南亚及欧美地区布局一体化产能,最大程度与欧美光伏市场绑定和打开其他地区市场,未来其实也不用太担心被抢生意。
储能的逻辑也大同小异。
当前,全球电力系统加速新型储能替代是大势所趋。过去五年,全球新型储能项目每年新增装机由0.7GW增至20.4GW,CAGR高达75.4%,这种增速,在未来几年内都大概率会维持。其中,去年中国累计新型储能装机规13.1GW,同比增长129.8%。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储能电池安装量达到创纪录的3.9GWh,激增了3.6倍,马斯克还在3月初公布的“宏图计划”中提出,全球最终将需要240TWh储能容量,还说要早日将自身的固定式储能产能提高到1TWh/年,这种增量,堪称恐怖。
有机构预计,今后5年,全球的储能市场都将以一个极高的增速放量。在其中,从去年到今年,中国的新型储能装机、逆变器、储能锂电池等市场的需求规模,都有至少翻倍式增长。
总的来说,结合上述种种,虽然光伏和储能面临价格战和未来海外一些市场自主替代的担忧,确实会影响行业的业绩预期,但实际上,对于产业链环节中的那些拥有更大成本优势的一体化巨头来说,它们受到的影响并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大。
在今年及未来几年行业继续高增长趋势下,它们的业绩实际上大概率也还会维持高增长。
它们一季报的业绩,就是很有力的验证。
04
小结
总的来说,未来几年光伏行业还会继续打价格战,其中一定会有很多小玩家、新玩家承受巨大的投资预期回报下跌的压力,甚至可能被洗牌出局。
现在市场资金确实也在交易这个预期,导致行业估值被不断打低。
但我们不要忘记了,新能源依然是一个在高增长的超大体量行业,一体化龙头们的业绩高增长趋势是很难被阻断的。
所以尽管现在它们正在遭受资金的抛售,但它们的盈利持续兑现正在不断提升估值的性价比,未来的潜在回报率其实是不断提高的。
本文提供的信息仅用于一般指导和信息目的,本文的内容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被视为投资、业务、法律或税务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