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在那些亚非拉国家,许多人依旧饱受饥饿之苦。究其原因,主要也是因为农业的发展水平受限。很多国家虽然沃野千里,却经常颗粒无收。至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无外乎本国的农业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
但是,随着如今人口的大爆发,小农经济的模式已经无法承载这么巨大的人口压力。就拿印度来说,虽然印度的粮食产量高,但依旧有四分之一的人处于饥饿状态。至于咱们中国,虽说已经摆脱了全民饥饿的状态,但粮食产量依旧不如西方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农业,咱们国家作为千年农业大国,一直都把农业发展当做基本国策。从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到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政府高层始终关注着农业发展。
(资料图片)
除了政府以外,民间对农业的发展也是贡献颇多。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一系列书籍,囊括了中国古代数不胜数的农业智慧。
然而,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展开,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受到打压。许多生产方式虽然很巧妙,但就其效率而言,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虽然在近些年来,我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把中国农业提升到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程度。但相对于美国来讲,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是属于一种“大而不强”的阶段。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去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是6.69万吨,美国则是5.71万吨,乍一看我国似乎超过了美国。但是,中国的农民有5.4亿,而美国仅仅只有300多万,相差18倍。也就是说,美国这300万人口,创造了和我国不相上下的粮食产出。由此看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还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三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就是中美两国的农业土地差异。中国的农业用地一共分为七个大区,像中原区、华东区和东北区,这三个地方适合搞平原式农业,也就是大规模种植。
至于其他地区,像华南区和西南区,由于丘陵太多,山脉太陡,所以只能进行小面积耕耘,极大的限制住了农业的开发潜力。至于西北地区的干旱地带和青藏地区的草原地带,仅仅只能作为游牧区来饲养牛羊。
如此看来,在中国境内能进行大规模农业发展的地区少之又少。相反,在美国的9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可以用来大规模发展。美国将其分为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以及混合农业带等。
这些成建制规划的农业带,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许多人不需要跋山涉水,就能撸起袖子使劲干。像美国这么巧夺天工的农业带,简直就是农民们的伊甸园。
正因如此,美国才可以利用少数农民管理这么大的农场。毕竟整个农场的视野一览无余,哪里有问题一看便知。这就是美国农业人口少却产出大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就是农业机械化。由于美国的农业土地比较集中,地势比较平坦,所以农民可以利用大规模机械来进行农业操作。像耕地和播种,全程自动化,让机器去干活,农民们只需要在家里操纵几个软件就行了。活生生演绎了一把什么叫“农民不出门,尽揽天下事”。
当然了,关于大规模机械化这个问题,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像美国农场中的那些自动化铣土铁板,都是上世纪60年代一块一块给填充进去的。这里面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艰苦作业,才将整个美国农业进行机械化升级。
现如今的美国农民,只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享受到这番高效的机械化铣土模式。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说,美国的农业机械化之所以如此发达,那都是人家的先辈们一砖一瓦慢慢堆起来的。
像这种需要长时间大跨度的工作量,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完成。虽然当年苏联也这样搞过,但由于国家经济实力太弱,最终无法承担起庞大的资金开销,有时候甚至连农民的补贴都发不出来了。所以苏联农业机械化的梦想就此折戟沉沙。
除此之外,美国农业之所以如此高效的第三个因素,就是科技化的加持。孟山都这个公司大家都知道吧?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种子公司,孟山都包揽了全世界80%的种子市场。为什么大家都要选孟山都的种子呢?主要也是因为孟山都的种子出芽率高、产量高、抗灾害的性能比较强。
尤其是在产量方面,经过孟山都研发的种子,几乎每一款都能提升至少50%的产量。靠着这种科技的助力,美国农民仅仅只需要把种子往地里一撒,就能实现大丰收。有时候甚至连撒都不用撒,因为有机器干活就行了。
除了种子以外,其他包括化肥、农药等等,都作为一项科技产品助力美国农业的发展。正因如此,美国才能够凭借9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了3.2亿的人口,还能将粮食出口海外赚取外汇。可以说是一个妥妥的农业强国了。
这是可能人很多人会问了,咱们作为一个和美国国力不相上下的国家,能不能复制一下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把中国的农业做大做强呢?关于这个问题,咱们一一来做出解答。
首先就是土地规划的问题。咱们刚才也讲过了,中国的耕地面积并不算多。而且有些地区的耕地还藏于深山之间,实在不利于大规模开发,但是,如果咱们可以把当地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起来,倒也不失为一项良策。
比如根据当地的气候,因地制宜的种植特色作物。像人参、茶叶这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完全可以把它们大规模开发出来。很多人可以觉得像这种农作物,对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如果温度、湿度和土壤达不到要求,就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话是这么说,但咱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手段来改变环境嘛。比如荷兰有一家公司就利用程式化系统来种植番薯。他们把番薯的一整块种植区域围起来,把四通八达的水网和营养液网架在番薯地,每天24小时定时定量的进行滴灌。
与此同时,还在种植区域上空搭建可控的数字化透明薄膜,可以随时随地的调控光照强度。通过这样先进的科技化手段,荷兰成功把番薯这个产业做到了极致。仅仅只需要十几名程序员,就实现了番薯年产76万吨的产量,可以说是很逆天了。
同理,咱们也可以借鉴一下荷兰的这种模式,把人参、茶叶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做起来,实现科技促产,科技增收。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怎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机械化?这个没什么好办法,只能一步一步来。刚才也说过了,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机械化领域搞建设了。现在很多的大型自动化翻土设备,都是一代又一代美国人逐步建立起来的。
像这种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的项目,没法一步到位,只能通过日复一日的迭代,慢慢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给搭建起来。像那些自动化收割装置、自动化翻土装置,都得通过大量的人力将其托运至农田,然后装备起来。
只有把这些大型机械化设备都一一插入农田了,把整个农田规整化了,这样我国才能依靠少量的农民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当然了,关于这个操作,没有一两代人的积累,基本上很难完成。
最后一个就是科技化的问题。关于农业科技化,不仅仅是用无人机打药那么简单,它需要涉及到种子、化肥、监测、统筹规划以及生态维护等好几个方面。
就拿农业监测来说,一旦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化,我国就可以利用遥感卫星和大数据来对整个农业进行监测。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进行整改,全都有一个统一的数据播报中心。这个数据播报中心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农业数据,将其整理归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施策方案。
届时我国的农业部门就能根据这个方案,对全国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指导。与此同时,还能调配其他地区的剩余资源,去补充那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像什么农药、种子和化肥这种东西,完全可以做到不浪费一颗一毫。
到了这个时候,我国才真正做到了什么叫农业科技化。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国才能够在农业领域和美国扳一扳手腕。否则我国就只能一直停留在“大而不强”的水平,始终无法突破七大农业区的上限天花板。
当然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把科技付诸于农业,让农民们能早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困境。毕竟我国连基建和扶贫这种大工程都能完成,我相信像农业科技化这种逆天操作,一定也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