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冰藜属(学名:Bassia)也称沙冰藜属,是藜亚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0种,分布于东半球的温带地区和大洋洲。我国有3种,产北方各省及青藏高原。
一年生草本,具毛;叶互生,肉质,线形、披针形或半圆柱状;花两性,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排成穗状花序;花被筒状,被毛,上部5裂,裂片果时背部具刺状、钻状、三角状附属物;雄蕊5;子房宽卵形;花柱短,柱头2-3;胞果卵圆形,顶基扁;果皮膜质;种子圆形,横生;胚环形,有胚乳。
雾冰藜(学名:Bassiadasyphylla)是苋科雾冰藜属的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达50厘米,茎直立,分枝多,开展,叶互生,肉质,叶片圆柱状或半圆柱状条形,密被长柔毛,先端钝,基部渐狭。花两性,单生或两朵簇生,裂齿不内弯,三稜状,平直,坚硬,花丝条形,伸出花被外;子房卵状,具短的花柱。果实卵圆状。种子近圆形,光滑。7-9月开花结果。
在中国宁夏银川4月下旬萌发,7月中,下旬现蕾,8月中、下旬开花,9月上旬结果,9月下旬果实成熟,10月上旬枯黄。单株鲜重平均约35克,茎叶比2.5:1。生长发育在7-8月最快,9月达最高。雾冰藜的生长发育与生境密切相关,土质、水分条件好,植株发育快,株丛呈卵圆状,结实果大,待秋季植株枯死后,五星状带钩的果实尖部的钩刺附着在人或畜身上,借以传播种子,为草原区典型风滚草生活型。
雾冰黎为轴根型植物,主根多分布在50厘米以内,地上与地下高度之比为1:2。主要侧根在15厘米以内、根幅达50厘米。地上部始终生长矮小,株高仅有10-20厘米,侧根可扎入较深的土层。这样,既能通过浅层的侧根迅速吸收短暂的少量降水,又能利用较深的轴根吸收渗入土壤下层的水分,加上地上部密生平伏的柔毛,有效地防止水分蒸腾,以及其他的耐旱生理特性,充分说州它具有一年生沙生植物对干旱生境的适应能力。
雾冰藜经常散生或群生于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区的沙质或沙砾质土壤上,也多见于这些地区的半固定或固定沙丘、平坦沙地以及轻度的盐碱地,常见于沙漠和流动沙地的边缘地区;更习见于村落、居民点和畜圈附近,及具有灌溉条件的农田、林地和撂荒地上。自荒漠草原带向西,个体数量明显增多,在沙地上常可形成单优种的群落。但是,至内蒙古额济纳旗以西,雾冰藜的分布逐渐减少,而由同属的另一个种钩状雾冰藜所替代。在中国西藏高原海拔4200–4350米西部边陲噶尔、日土的砾石地、湖滨沙滩上也见到有雾冰藜的分布。
雾冰藜和猪毛菜属、虫实属、盐生草属.以及沙米、地肤等许多一年生藜科植物在一起,经常出现在沙质、沙砾质而非盐湿的土壤上,有被称做沙生的一年生猪毛茅菜类植物。它们和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年生蒿类、一年生禾草类常一起混生,构成了亚洲中部荒漠草原中独特的一年生植物层片。它们于晚春或初夏萌发,在炎热多雨的夏季达到生长发育高峰,至秋季果实成熟,又转入休眠期。可统称为夏雨型植物,群众则称为“热草”。它们的生长发育与当年降雨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干旱的生境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凝结水,因而能够抗御干旱,在降雨量很少(年降雨量<250毫米)、地下水埋深10米以下的严酷条件下,仍能维持生命生存、繁衍。雾冰藜生长地的土壤可以是沙砾质的棕钙土、灰钙土、淡棕钙土、淡灰钙土以至灰漠土、灰棕荒漠土,有时轻度地盐渍化。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以及我国西部荒漠区山地的戈壁针茅荒漠草原,有内蒙古高原西部与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高原,同样至西部荒漠区则上升到山地的沙生针茅荒漠草原;有宁夏中北部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有分布于甘肃河西地区的米蒿荒漠草原等。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俄罗斯和蒙古也有分布。生于戈壁、盐碱地,沙丘、草地、河滩、阶地及洪积扇上。
雾冰藜虽然在半荒漠和荒漠地区分布很广,数量很多,但饲用价值不高。牛全年完全不吃,马于夏末秋初时采食,山、绵羊春夏季基本上不采食,秋季则乐食,骆驼于春夏季不喜欢吃,而秋冬季节也可达到乐食的程度。如于其他一年生藜科,禾本科野草等混贮,可起到抗灾保畜的作用。缺乏挠柴的地区,可作为薪炭材。全草可入药,能清热祛湿及治疗脂溢性皮炎。在沙化地和有浮动的撂荒地上作为先锋植物,有一定的固沙作用。一般认为,雾冰藜是劣等的野生饲用植物,但在气候干旱的荒漠地带,对于当地的骆驼和很耐粗饲的绵,山羊,则有一定的饲用意义,可评定为中下等饲草。
樟味藜属(学名:Camphorosma)是藜亚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本属现记载约10种,分布于欧洲(东南部)、亚洲(中部和西部)。中国新疆产1种1亚种。
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枝直立或上升,密被白色绒毛。叶无柄,互生,钻状或针状,单生或密集成簇。花序穗状,通常较短,紧密;具苞片,无小苞片,苞片披针形、宽钻形或卵圆形,被毛;花两性,花被筒状,矩圆形或椭圆形,扁平,被毛,上部4裂,裂齿等长或两侧齿较中齿长,果时不变;雄蕊4,花丝条状,扁平,伸出花被外,花药矩圆形,无花盘;子房卵圆状,花柱长,柱头2,丝状;胚珠无柄。胞果矩圆形、圆形或卵圆形,直立,扁平;果皮膜质,不与种皮联合。种子直立,倒卵状楔形或近圆形,种皮革质;胚马蹄形,胚根向下。
樟味藜(学名:Camphorosmamonspeliaca)为苋科樟味藜属的植物。一年生,花果期7-9月。生长于海拔440米至2,85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荒地、沙丘和旱山坡。国内分布:产新疆天山,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国外分布:分布于苏联、蒙古、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伊朗。
兜藜属(学名:Panderia)是藜亚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有3-4种,分布于中亚和西亚。中国有1种,产新疆。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密被长柔毛或同短柔毛混生。叶互生,无柄,全缘,条形、条状披针形、矩圆形、矩圆状卵形或卵形,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或圆楔形,被毛。花杂性,两性花和雌花混生,腋生,单个或由数朵构成短而紧密的穗状花序,密被柔毛,无小苞片;花被筒状,矩圆状椭圆形,被粗毛,上部具5个齿状裂片,裂片为管长的1/3-1/4,其背部上方幼时具瘤状附属物,果时则附属物呈角状或为翅状;翅横生,狭披针形或宽卵形,全缘或具齿;雄蕊5,伸出花被外,花丝条形,扁平;子房卵圆状,上部急缩,花柱短粗,柱头2,具乳头状突起,伸出被外。胞果卵圆形。种子直立,宽倒卵状;胚马蹄形,胚根向下,胚乳较多。
兜藜(学名:Panderiaturkestanica)是苋科兜藜属的植物。茎紫红色,由基部分枝,叶片扁平,茎生叶较大,矩圆状卵形,基部圆楔形,枝生叶和苞叶较小,矩圆状卵形或卵形,花序短穗状,两性花和雌花混生;花被筒壶状,子房卵圆形,花柱粗短,胞果卵圆形。种子卵圆形,花果期7-9月。
分布于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420米至740米的地区,多生于荒地、林下、戈壁、沙地和路旁,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绒藜属(学名:Londesia)是藜亚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只有1种,分布于俄罗斯、蒙古。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分枝纤细,被毛。叶互生,无柄或具短柄,薄纸质,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矩圆状卵形或卵圆形,全缘,先端急尖,基部圆楔形或渐狭。花杂性,两性花和雌花混生,无柄,数朵簇生成球状,腋生,无小苞片;花被膜质,筒状,顶具5齿,密被长绵毛,果时不具附属物,与果皮紧贴;雄蕊5,伸出筒外;子房在两性花中直立,在雌花中横生,花柱短,柱头2-(3),无毛。种子在两性花中直立,在雌花中横生;胚马蹄形。
绒藜(学名:Londesiaeriantha)为藜亚科绒藜属下的一个种。植株高3.5-23厘米,纤细,直立;分枝纤细。叶互生,全缘;茎生叶较狭;枝生叶和苞片较宽,矩圆状卵形或卵圆形。花被筒状,膜质。种子在两性花中直生,在雌花中横生;胚马蹄形。花果期4-6月。生长于沙地,河谷和洼地。产自新疆北部。分布于苏联和蒙古。
棉藜属(学名:Kirilowia)是藜亚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只有一种,分布于中亚。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密被短柔毛和混生疏长柔毛。叶无柄,互生、对生或近于轮生,卵形、长椭圆状卵形或狭卵形,全缘,先端急尖,基部圆楔形,被柔毛。花杂性,两性花和雌花混生,无柄、腋生,单生或构成极短的穗状花序,无小苞片;花被筒状,膜质,顶部具(4)-5齿,密被长柔毛,无附属物,果期不变;雄蕊(4)-5,伸出花被管外,花丝条形,扁平,花药长圆形;子房倒卵形,侧扁,花柱短,柱头2,丝状,具毛状突起。胞果倒卵形,不与花被管紧贴。种子直立,倒卵形,扁平。胚马蹄形,胚根向下。
棉藜(学名:Kirilowiaeriantha)是苋科棉藜属的植物。植株高10-40厘米,直立,草绿色或微带红色,分枝多,纤细,上升或斜举。花果期7-8月。分布在中亚地区、阿富汗、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420米至2,4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碱地、戈壁以及荒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异子蓬属(学名:Borsczowia)是藜亚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一种,分布于中亚及黑海沿岸。中国产新疆。生于强盐碱化的沙质土及戈壁。
一年生草本,无毛。茎直立,多分枝;枝苍白色至灰褐色,互生,仅茎下部的对生。叶互生,肉质,无柄;下部叶条形,半圆柱状;上部叶狭椭圆形,略扁,有无色透明的边缘。花单性,无柄,集成团伞花序生于叶腋;每花有2膜质鳞片状小苞片。雄花花被5深裂,裂片钝,略呈兜状;雄蕊5,着生于花被基部,花药近球形,不具附属物;退化子房狭葫芦形,不育。雌花花被薄膜质,无色透明,无脉,贴伏于子房,先端5浅裂或不裂;子房近卵形,稍扁;柱头2,较少为3,钻状;胚珠有珠柄。胞果包于花被内,有大小二型:大型果倒卵形,果皮肉质,有脉,内果皮膜质,贴伏于种子; 小型果梨形。种子直立;大型果内的种子扁平,种皮革质,褐色;小型果内的种子双凸镜形,种皮薄壳质,黑色,有光泽;胚平面螺旋状,胚乳贫瘠,胶质。
异子蓬(学名:Suaedaaralocaspica)是藜亚科异子蓬属的植物。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的地区,常生于强盐碱的沙质土和戈壁,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异子蓬是盐生植物,使用C4二氧化碳固定,但缺乏其他C4植物的特征叶片内结构(称为花环结构)。此植物在单细胞中执行完整的C4光合作用,因此被称为单细胞C4系统或SCC4植物。
一年生草本,茎高20-50厘米,基部木质化;枝斜升,圆柱状,微有棱。叶灰绿色,先端钝或急尖。雌雄花混生于团伞花序中;雄花花被稍肉质;雌花花被透明膜质,果时随子房一起增大,包围果实。胞果呈浆果状。花果期8-9月。
分布中亚,我国仅产于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