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的物理课》渐入佳境。
距离第一次线下物理课不到一个月时间,4月8日学霸张朝阳又开课了。
还是熟悉的硬核推导配方,这次张朝阳手推了经典的波动方程。
左手插兜、右手板书,配上个人风格满满的西装造型,弹幕有网友留言:有大学教授内味了。
也有例外,讲到声波作为一种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时,张朝阳两手张开模仿琴弦绷紧的极限状态,趣味十足。
推导出来琴弦振动方程后,张朝阳还不忘举出吉他调弦的生活实例“紧弦就是把这个T加大,T大频率高,声音就会很尖。”
弹幕里还有网友主动做起了“课代表”。问:“这是个什么力?”答:“特定位置x和特定时间t的波强度的一个测量。”
课程上了两个小时后,张朝阳看起来依然精力十足。在与高校学子的互动环节,还不忘调侃中科院学生提出的空间站高度定义的问题,“我觉得你知道为什么是400公里,你就是想看我来推导吧。”
三个小时的课,张朝阳行云流水地上完,评论区里有网友总结道:“干自己喜欢的事,眼里都有光了。”
从1996年开始创业算起,张朝阳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专业研究物理,如今重拾老本行,效果如何呢?
只能说学霸还是那个学霸。全程不看资料手动推导课程,半个多小时就洋洋洒洒写满了六块大黑板,后半段基本是助教跟在张老板身后不断擦黑板。
第二次线下物理课紧接第一节课狭义相对论的内容,主要推导了经典波动方程与声速的计算。
波动方程作为狭义相对论建立的重要思想之一,内容庞杂。张朝阳选择从一个琴弦振动的日常现象出发,并由振动原理顺势延伸到了声波方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了理想状态下水平方向的公式:
随后经过常量假设、偏导公式、泰勒展开以及代入式子消掉A,得到公式:
最后,代入前面得到的关于u的方程,就得到了声音在空气中的波动方程:
严谨的讨论过程中,张朝阳还经常旁征博引一些名人趣事。讲到声速计算要考虑绝热近似时,他提醒学生“牛顿曾经在这里栽过跟头”,轻快的课堂节奏和扎实丰富的教学也让在场学生和在线网友大为叹服。
从直播热度和一再延长的讨论时间来看,第二次线下物理课效果较之第一次的热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是在自由提问环节,张朝阳充分展示了一个学霸的游刃有余。
有同学提出了关于太阳寿命的问题,于是张朝阳当场画图展示了太阳能量构成,解释了太阳核心的氢核聚变,并由公式计算出聚变能量,得出了太阳约100亿年寿命的答案。
分析“宇宙大爆炸”理论时随口举出搜狐当年引进的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大爆炸》),不知道勾起了多少美剧迷的回忆。
有意思的是,三个小时的直播课,张朝阳多次提到时间来不及只做简单推导,但在现场热烈的气氛下,一次又一次延长了课程时间。
线下直播课结束后的第二天,张朝阳就在线上又“加更”了一节长达90分钟的复习课,解释了8号当天部分遗留问题,让物理迷们大呼过瘾。
科普界内卷,硬核推导路线自成一派
不是没有博主把物理科普作为分享内容,但为什么出圈的是《张朝阳的物理课》?虽然张朝阳自带的光环不能忽视,但更根本的还是专业学术过硬。
物理知识分享作为知识内容创作的小众领域,形式也在不断迭代,演进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软科普类。内容方向广而不精、大而不专,以竖屏短视频为主,娱乐至上;
第二类教学类。以学历高、口才好见长,目标是有升学需求的群体,实用至上;
第三类学术类。金字塔尖上的人物,多为学术带头人讲课,主张价值至上。
按照数据流量划分,前两类创作者属于行业中腰部,竞争激烈,受市场因素影响。第三类门槛最高,吃力难讨好,在曲高和寡的物理学领域更是凤毛麟角的一派,张朝阳却独独选择了这块硬骨头。
相比于科普动画与日常生活现象的原理解释,张朝阳的推导过程庞大、严谨,复杂难解的公式,信手拈来的专业名词,在这位物理博士面前都不在话下。那些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的短视频,大多数还停留在“物理学习”的起步阶段,更像是硬核物理课的补充知识。
以软科普为跳板,在熟悉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后,张朝阳的物理课会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是动画科普千千万,物理爱好者偏爱张朝阳的原因所在。
而结果也证明了,选择难而正确的事有时是必要的。
尤其是对国内大一大二理工科学生,课堂上为了进度省去的推导过程,在张朝阳的物理课上找到了答案。
北师大物理学教授赵峥也曾在B站开设过名为“赵峥讲物理”的账号,从宇宙的起源讲到霍金的一生,为普通网友普及物理知识。播放量较高的几期视频里不乏有黑洞的形成、如何证明广义相对论是对的等专业讲解。
后续为了照顾更多网友的理解能力,赵峥教授开始减少专业课程,转向从物理学的小知识做入门级解释,选取的多是物理科普书籍、学术自述以及考研指导。人文性更强,进阶性稍弱。
一些有着专业学科背景的科普账号,也主动加入到了这场“科普内卷运动”中。比如“二次元的中科物理所”推出的科学1小时、实验奇妙夜等系列,是为数不多可以同时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的视频集锦。
这时候,张朝阳自有人格魅力优势就显示出来。自带话题和流量,又有专业技能加持,所以线下物理课一经推出就引发了热烈讨论。
即使在人才密度颇高的物理学术圈,张朝阳的履历也首屈一指。
17岁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诺尔贝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设立的“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一路读到麻省理工博士学位,都是实打实的金履历。
如今时隔二十多年,张朝阳还可以能条清缕析地开讲物理课,也是基于年少时扎实而又丰富的求学时光。
事实上,张朝阳最先开始的是英语直播课,直到去年才新增了《张朝阳的物理课》。他没请助手,一个人对着镜头讲万有引力、讲牛顿定律、甚至就着马斯克的新闻讲飞船绕地圈数……不仅内容丰富,还很勤勉,大年初四,人在海南,也没忘记准时开课。
并且课程一开就坚持了下来,每周周五、周日12时准时在搜狐视频直播物理课,在搜狐视频“关注流”中搜索“张朝阳”,就能看到直播和往期完整视频回放。
今年,张老师的物理课从线上讲到线下,硬核推导相对论和波动方程,又引来一波围观。
五年多来,张朝阳坚持更新了一千多节课程,积累一批知识爱好者,也为搜狐视频闯入直播赛道奠定了坚实且独特的基础。
如今美剧迷依然是搜狐视频的忠实用户,知识直播也逐渐崛起为新的增长曲线,巧合的是,美剧乐园和物理直播课,两者“歪打正着”地呼应了张朝阳年少时的留美经历和专业方向。
线下课上,张朝阳回答一位学生问题后,说出了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任何一个问题,应该想到基本的速度、能量,基本的表达定义和基本的规则,这个是物理和数学的本质。我们的科学必须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算、数量级,这才是硬核、好的科学。”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互联网教父、MIT物理博士、搜狐CEO……多个title之下,没有哪个像“物理老师”给予张朝阳的意义更加丰富准确。
中文互联网激荡三十年,张朝阳走过路过,更是用自身经历说明了:皮囊非所倚,唯有才华跟勇气可以跟随我们一辈子。
作者丨李哩哩
编辑丨月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