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机相关的话题突然登上微博热搜:「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换手机了」。
报道中,多位消费者表示,自己的手机已经四年没换了。
如果大家经常看手机圈的消息,其实对于这个话题也见怪不怪。
毕竟,类似「我的 XXX 还能再战 N 年」的评论实在是太多了,手机厂商拔钉子户的故事可以一口气讲十个。
尽管最近新机很多,各种宣传也是天花乱坠,依旧没有激起大家换机的欲望。
口说无凭,数据说话。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权威资料,相较于去年同期,今年 1~2 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总量下降22.6%,其中 5G 手机下降11%。
(柱状图: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万台),图源:CAICT)
另外,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也显示,消费者的换机周期正在延长。
Counterpoint 表示,目前用户平均换机周期超过 31 个月;
Strategy Analytics 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为 28 个月。
也就是说,很多小伙伴的手机可以使用两年半,甚至更久。
总之,从这些数据上看,最近的手机市场确实有些不太景气,消费者换机意愿下降也是赤裸裸的事实。
那么问题来了,表面上每天都有新爆料、每个月都有大批新机上市的手机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从微博网友的讨论中,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类原因。
新机吸引力不高
相信大家都有感受到,最近手机行业的升级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像,二是充电。
影像方面不用说了,大底主摄、大底超广角、拍月级别的变焦,一家更比一家强。
但是热闹看完之后,很多用户逐渐回归理性,开始意识到这些配置更适合专业人员,而不是自己。
更别提那些根本不关心手机圈的消费者了,「我就扫个码,要那么高级的镜头干啥?」
至于充电功率,早期感知确实很强,从一个半小时到半小时,谁看了不说一句我愿意呢?
相比之下,半小时到 15 分钟的提升,就没那么容易让人心动啦~
连影像和充电这两条主赛道都是这个情况,其他配置不用说,感知更弱。
设计方面,以前是 16:9 到水滴/挖孔的飞跃,甚至还有升降镜头;现在,只是拼屏占比的小数点。
屏幕,早前的 60Hz 到 90Hz/120Hz,流畅性明显提升。
现在的 120Hz 到 144Hz、LTPO 1.0 到 2.0、E3 到 E5,也就混数码圈的人看看。
总的来说,早些年手机领域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从「无」到「有」的提升,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不同。
而近年的很多升级,都只是从「好」到「更好」,没有太多质的变化,大家自然提不起太多兴趣。
价格涨太快
冲击高端这几个字,应该是近年来手机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大家看看主流厂商的定价策略就知道了。
vivo X 系列,X30 时期还是 3298 元起步,X70 已经提升到 3699 元,期间还弄了个 Pro+ 超大杯抬高上限。
小米数字系列,小米 9 的起步价还是 2999 元,小米 10 直接冲到 3999。
和 vivo X 一样,小米也推出了超大杯机型,让价格进一步上探。
一加这边更猛,一加 7 还是 2999 元,现在干脆没有标准版了,一加 10 Pro 4699 元起步,据说未来还有 Ultra 版本。
总之,大多数系列的起售价都在提升。
根据 Counterpoint 的数据,2021 年中国市场手机的平均批发价,已经达到 372 美元(约合人民币 2300 多元)。
而在上一年,这个数字还是 342 美元(约合人民币 2100 多元)。
(灰色曲线:中国智能手机均价,图源:Counterpoint)
前文我们说了,现在手机行业以「微创新」为主。
感知不强的升级却要用大价钱来换,消费者不愿意买单可太正常了。
数据迁移难
现在的手机就像一个异次元口袋,啥都能往里装。
照片、视频、公交卡、钱包、钥匙、聊天记录,以及越来越多的 APP 数据。
手机承载的信息越多,数据迁移就越难,这也是换新机的隐性成本。
虽然现在很多厂商都推出了搬家功能,但大都没办法迁移 App 数据。
换了新手机之后,啥都得重新登录、设置一遍,确实麻烦。
而且吼,我不想点名的某绿色社交 APP,数据迁移更是比取经还难。
预算不够
说了这么多,没钱应该才是不换手机最大的原因。
手机越来越贵,收入又不见得提升(尤其是近两年),只能老老实实做个等等党。
要么钱包追上手机价格,要么手机价格适应钱包,不然是不会出手哒~
有没有兴趣分享一下,你现在的手机用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