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光年外,太阳系的末日已提前上演,令人担心地球的未来

宇宙万物都不会是永恒的存在,太阳当然也不例外,科学家推测,在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就会因为其核心“燃料”的耗尽而走向消亡,届时的太阳会演化成一颗体积庞大的红巨星,除此之外,太阳还会发生可怕的“氦闪”,其在一瞬间释放的能量可以高达太阳正常状态的上亿倍之多。

可以想象的是,到那个时候,太阳系将不再适合生命的生存,对于生命而言,这无疑就是太阳系的末日。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科学家在信口开河,因为就在413光年外,太阳系的末日已提前上演。

根据恒星演化模型,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最终会演化成一种特殊的恒星——白矮星,它们的密度很高(可达10吨/立方厘米),其核心不再发生核聚变,仅凭原来的温度而发光,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也会变得越来越暗。

在室女座方向距离地球大约413光年的位置上,就存在着一颗白矮星,科学家将它称为“SDSS J1228 + 1040”,初步观测数据表明,这颗白矮星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70%,而在它的周围,存在着一个罕见的“碎屑环”(如下图所示)。

在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中,科学家利用甚大望远镜(VLT)、加那利大型望远镜(GTC)等观测设备对“SDSS J1228 + 1040”的“碎屑环”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通过“多普勒层析成像技术”,科学家发现在这个“碎屑环”中,还存在着一个天体,随后将其命名为“SDSS J1228 + 1040b”。

分析结果表明,“SDSS J1228 + 1040b”距离其主恒星大约50万公里,直径在600至720公里之间,密度至少有7.7克/立方厘米,最高可达39克/立方厘米,这正好处于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的核心密度范围。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在不太遥远的过去,“SDSS J1228 + 1040”曾是一颗处于主序星阶段的恒星,当它因为核心“燃料”的耗尽而走向消亡时,其体积发生了剧烈的膨胀,随后还发生了“氦闪”。

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了离它较近的行星均被摧毁,而现在围绕在它周围的“碎屑环”其实就是这些行星的“残渣”,至于“SDSS J1228 + 1040b”,则很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所残留的行星核。

不得不说,“SDSS J1228 + 1040”的发现,令人担心地球的未来,或许在50亿年之后,太阳系的末日真正上演之时,地球可能也只会留下这样一个行星核。现在的我们也只能希望,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人类至少应该可以具备足以在太阳系之外生存的科技。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太阳的消亡是因为“燃料”耗尽所引发的,那为什么太阳到那个时候还会膨胀,并且还会发生“氦闪”?能量从何而来呢?我们接着看。

太阳并不是一个整体上都“燃烧”的大火球,实际上,太阳的能量来自其自身的核聚变反应,然而在太阳的内部,只有核心区域的物质才会参与核聚变。

如上图所示,在太阳的内部存在着一个“辐射区”,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会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传递出去,由于“辐射区”的存在,太阳外层的物质却无法进入到太阳的核心区域,正因为如此,在太阳的整个主序星阶段,都只会消耗其核心区的“燃料”。

太阳在主序星阶段的“燃料”其实就是氢,由于太阳核心的温度和压强并不足以引发氦的核聚变反应,因此当太阳核心的氢全部聚变成氦之后,其内部就失去了抵抗自身重力的能量,于是太阳的体积就会收缩,从而造成其内部的温度和压强迅速升高。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原本位于太阳核心外侧的氢就会因为达到反应条件而发生核聚变,其产生的高温又会引起更外侧的氢发生核聚变,这就好像太阳核心的外壳被“点燃”了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氢壳层核聚变”。

“氢壳层核聚变”在短时间内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将太阳的外层物质“吹”起来,于是太阳的体积就会迅速膨胀,进而演化成红巨星。

另一方面来讲,太阳核心仍然会因为没有能量抵抗重力而继续坍塌,其温度和压强也会因此而不断升高,在其最核心的区域,大量的氦将会逐渐被压缩成简并态。

由于简并态物质的密度极高,其体积又基本上不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当太阳核心的温度达到氦的聚变条件时,就会发生非常短暂的失控热核聚变,进而在一瞬间释放出强大的能量,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氦闪”。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关键词: 存在着一个 立方厘米 核心区域

推荐DIY文章
主机存在磨损或划痕风险 PICO4便携包宣布召回
穿越湖海!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当“船”用
vivoXFold+折叠旗舰开售 配备蔡司全焦段旗舰四摄
飞凡R7正式上市 全系标配换电架构
中兴Axon30S开售 拥有黑色蓝色两款配色
荣耀MagicBookV14 2022正式开售 搭载TOF传感器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