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蛇不敢轻易吃黄鳝,否则会搭上性命,那句歇后语:蛇吃黄鳝——找死,更是让人们半信半疑。真是这样吗?
蛇作为线条型动物,连同类都能吞下,为何“怕”同为线条型的黄鳝呢?黄鳝真有这么厉害,让蛇都“害怕”?今天,我从科学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
黄鳝,鱼也,名曰鳝鱼,属于合鳃鱼科黄鳝属动物,单一物种。黄鳝具备蛇一样的流线型身材,它头大身子小,无鳞片,常见于黄褐色,全身富含黏液,上下颌及口盖骨上布满细齿,和锥形头配合在一起,挖洞技术高超,这一点,是蛇可望而不及的技能。
作为昼伏夜出的动物,黄鳝算是胆小鬼,白天它怕被天敌针对,只能藏身洞中,只有夜深人静时,它才唯唯诺诺的出洞觅食,且觅食也一动不动,看似睡着了一般。
其实,黄鳝作为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懒不是它的作风,它看似不动,实则是等待猎物上门,它好找准机会,一击必杀。
成熟的黄鳝常见于20~70厘米,2~5两重,个别能达1米以上,1~3斤重,别看它体型小,它的食量可不一般,幼虫、昆虫和浮游生物是主食,小鱼、小虾、青蛙是高配。
它的攻击性很强,一旦咬中猎物,概不松口,关键是它张口啜吸的进食方式,好比小鸡啄食的高配版,速度之快,它根本不会考虑猎物是否死亡,就会让猎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蚕食。
黄鳝估计想睡一个美觉,它是十足的吃货,只要有吃的,它来者不拒,它根本不会考虑后果,就好比我们垂钓黄鳝,只需挑逗它两下,它就无法自拔了,美滋滋地啜吸着诱饵被我们拉出洞,一脸陶醉。
个性十足的黄鳝,还表现在雌雄同体上,它先当妈后当爹,不以重量论年龄,不以长度论英雄,到了后期,均为“雄”霸天下。
黄鳝从胚胎发育到性成熟时均属于雌性,产卵后需要历经10个月左右转变为雄性,除了留恋当妈的个体,会暗结珠胎,延迟变性外,其余雌性均会变成雄性,从此称兄道弟,变得越来越暴躁。
别看黄鳝吃得多,实际上它只长心眼(个性)不长个,在变性之前,它是龟速生长,只有变性后,才心无杂念,随着它越长越大,它就变得佛性了。
估计它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越大的黄鳝越难发现,它深知只有谨小慎微和缩头隐居才能保命,平日里吃饭都懒得动,有食物掉进洞就吃点,没吃的就忍着,除非忍不住,才钻出洞觅食,随便对付一口就抓紧进洞藏着。
黄鳝也具备冬眠属性,可见它的新陈代谢也比较低,通常情况下,我国野外一只一斤以上的黄鳝,需要成长10~13年才能达到,而斤重的黄鳝只能享受2~5年的红利,就会寿终正寝,化为泡影。
黄鳝全身是宝,其头、皮、肉、血都有利用价值,民间素有“冬天一枝参,夏天一条鳝”的说法,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是一道美味佳肴。
平日里,也听到过“望月鳝”的传说,其实这是黄鳝年纪大了,变懒了,平日里懒得动,饿了就在洞口抬着脑袋张着嘴,等食物自投罗网,像极了望月,实在扛不住,才去找各种腐肉吃,所以才有“望月鳝”一说。
当我们提到蛇时,相信99%的人都害怕,作为一种十分危险的动物,蛇在人世间背负了诸多骂名,人们甚至质疑,蛇为何会存在于人世间。和黄鳝一比较,相信大多数人也站在
可为何会有“蛇吃黄鳝——找死”这种说法呢?蛇真的“害怕”黄鳝?难道不显山漏水的黄鳝真是蛇的“天敌”?
其实,这句歇后语的严谨性不强,站在科学和自然界的角度,蛇根本不怕黄鳝,反而黄鳝还在蛇的食谱之内。
1、不管是毒蛇还是无毒蛇,黄鳝都无招架之力
能把黄鳝当成辣条的蛇,常见于眼镜蛇科下的毒蛇,它们个个都是“好汉”,毒性没有最猛,只有更猛,比如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就常捕食黄鳝为食。还有水游蛇科下的无毒蛇及微毒蛇,比如赤链华游蛇、腹斑水蛇等,更是把黄鳝当成主食。
蛇类动物捕猎时,并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方法,此处的眼镜蛇科下的毒蛇,均属于前沟牙蛇(上颌的毒牙靠前,比较直),蛇毒要发挥作用,需要伤口或皮下注射通过血液传播才可以,因此,蛇必须要咬中黄鳝,哪怕就咬中一点,就能将毒液注入黄鳝体内,由于此类蛇毒性太强,被咬中的黄鳝几乎不用毒蛇使用绞杀技能,就会很快死于心脏衰竭。
而水游蛇科下的无毒或微毒蛇,它们大多均为后沟牙蛇(上颌的毒牙靠后,有弯曲状),它们咬中黄鳝时比较费劲,一般要咬得结实了,才能注射毒液到黄鳝体内,不过,不用担心,咬中只是其次,连同开展的缠绕绞杀,才是最致命的。
一般来说,蛇捕猎会执行“三部曲”,即咬住、绞杀、进食,咬住猎物的热感来源(一般是脑袋),同步利用不断收紧且强大的肌肉力量,从蛇尾巴开始,持续勒紧猎物,迫使猎物心脏停止跳动后(猎物震感消失),蛇才会放松下来,等待进食。
图:蟒蛇绞杀一只山羊
所以,即便蛇毒毒不倒黄鳝,蛇的“死亡缠绕”也会让黄鳝无处可逃,别看黄鳝体表布满了黏液,以为蛇把它缠不住,这么想就错了,比如我们抓黄鳝时,只需把它死死夹在两个手指中间,黄鳝就跑不掉,而蛇恐怖的肌肉力量,比我们的手指夹得更紧,更何况黄鳝越挣扎,蛇的威胁感就越大,它就缠的越紧,黄鳝激怒了蛇,无异于“以卵击石”,甚至黄鳝的骨头都会碎裂。
2、蛇在进食前,都要确保猎物死亡后才进食
蛇作为一种生存了上亿年的生物,它为了更好地生存,早已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能捕捉到猎物微弱的气息,以及能感应到猎物心脏律动的强弱,一般情况下,蛇会集中全部力量,往猎物心脏部位死死缠绕,不断用力收紧,直到猎物供血不足,死于窒息。
而蛇也知道自己身体缺陷,没有牙齿不能咀嚼,每次进食只能生吞,它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每一次进食,都要保证猎物完全死透后才进行,如果黄鳝想通过装死蒙骗过关,估计逃不过蛇的“手掌心。
而蛇每一次进食也十分讲究,它们通常会从猎物的头部开始进行,脑袋毕竟是大多数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防止猎物回光返照,以便自己快速反击,第二防止自己在吞噬猎物时遭到天敌攻击,它可以快速吐出猎物逃走。
蛇的下颌和咽部的肌肉系统具备强大的收缩和扩张能力,能吞下大于自己数倍的猎物,它一边吞食一边分泌唾液,润滑食物,通过下颌骨左右交互运动,一点点将猎物送进肚子里,而黄鳝全身自带黏液,蛇会轻而易举地吞食黄鳝。
3、蛇的消化能力很强,无惧黄鳝的身体结构
蛇在绞杀这一步,几乎将猎物的大骨骼部位全部破碎了,当进食时,又利用分泌的酸性唾液进一步处理了猎物,根本不用担心黄鳝的骨头会伤害到蛇的肚子。
科学家通过X光照片观察过蟒蛇消化鳄鱼的过程,鳄鱼皮糙肉厚骨头硬,蟒蛇无惧,照样吃。
观察发现,蟒蛇把鳄鱼吃进肚子后,第一天几乎没变化,第二天蟒蛇的内脏器官开始充盈变大,尤其是胃,开始分泌胃酸,其它器官同步分泌分解鳄鱼的黏液。到了第三天,鳄鱼的软组织全部分解完全,第四天结束,鳄鱼只剩下坚硬的骨骼和鳄鱼皮,第五天蟒蛇开始分解骨骼和皮,第六天肚子里还能隐约看见残渣,到了第七天,鳄鱼被蟒蛇全部消化完毕。
蛇类动物都是一家亲,一般的蛇类就好比蟒蛇的缩小版,黄鳝的骨头也不硬,也没有毛,皮又薄,蛇只需依靠强大的胃酸,只需一两日,就能把黄鳝在肚子里消化得连渣都不剩。
关于这两个歇后语的出处,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没找见,可能是古代的民间传说。古人对动物的研究没有现在透彻,他们以为黄鳝和蛇一样是流线型的,且黄鳝凶猛,蛇很难捕食黄鳝,即便被蛇吃进肚子,黄鳝也会撑爆蛇的肚子。
古人以为,蛇的腹腔装不下和自己体型相当的黄鳝,于是才有了这两种说法,暗喻“势均力敌”、“暗中较劲”。同时,古人以为蛇会不顾黄鳝死活直接吃,以为黏液丰富的黄鳝会快速滑到蛇的肚子里,当黄鳝受到蛇的胃酸刺激时,会撕咬蛇的内脏,最后蛇受伤而死。
即便黄鳝无法伤害蛇,蛇也会因为无法消化黄鳝,导致移动困难,最后被天敌发现,转头成为捕食者的美餐。这也在暗讽“蛇吃黄鳝”属于不自量力的行为。
其实,站在科学的角度,这很难说通,蛇捕猎的“三部曲”,蛇的进食特殊性,加上蛇的消化能力,就足以说明这两个歇后语很难站稳脚跟,再说,蛇吃蛇,有时长度和身形远超过黄鳝,而吃进去的食物也不是直线状,是卷缩在蛇的腹部的,完全不用担心蛇的消化能力,只不过时间长或短而已。
1、黄鳝满口是牙,蛇缠绕不及时,容易被黄鳝咬伤感染疾病
还没有转性的黄鳝心思比较多,也不长身体,它们面对蛇时,只有“束手就擒”的份,而那些变为雄性的黄鳝,它们专心长肉,心思单一,因没了和谐生活,脾气会变得很暴躁,平日里,只有通过牙齿不断挖洞来发泄情感。
时间久了,黄鳝的牙齿变得很锋利,如果它遭到蛇的攻击,在蛇没有将它解决之前,它暴躁的脾气,咬中对方不松口的习性,可能会把蛇咬伤,而蛇常游走于阴暗潮湿的地方,每日沾惹的寄生虫和细菌较多,被黄鳝咬伤的伤口容易感染,最后不治而亡。
2、黄鳝的血液具有刺激作用,会对第一次吃黄鳝的蛇造成困扰
黄鳝的血液里自带毒素,它的血液对口腔、消化道等地的黏膜损伤比较大,严重了会影响呼吸和神经系统。如果这条蛇是第一次吃黄鳝,体内还没有黄鳝的血液抗体,它把黄鳝咬出血的情况下,黄鳝的血液可能会让蛇在短时间内,出现神经麻痹的现象,黄鳝好利用空隙时间逃脱。
当然,直接吞食不出血的黄鳝就没事,黄鳝到了蛇的肚子里,蛇会利用胃酸升高黄鳝的体温,届时毒素将失去活性,对蛇没有半点影响。
只要我们想到蛇吃蛇都可以,为什么蛇就不能吃黄鳝呢?所以,蛇吃黄鳝——找死,蛇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等说法,都是古人由于论证不足,子虚乌有的事情。
关于蛇,还有很多站不稳的说法,比如蛇会报复人,这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蛇的智力、视力和记忆力都非常差,它根本看不清和记不住,何谈报复?与其说报复,还不如说蛇是觉得人身上有刺激到它或威胁到它的气味,它为了自保,才会攻击人。
最后,无论是蛇也好,黄鳝也罢,它们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要能笑到最后,就是胜利,人和它们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