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脚味的土坑酸菜、男扮女装的女主播、双汇车间乱象......一夜之间,315晚会让吃着泡面啃着火腿肠的榜一大哥慌了手脚,不仅粮食没了,就连免费WIFI都不香了。
近30年来,每年的PR们都会蹲点守着315晚会,他们一边防范着自家企业“不幸”被曝光要及时想对策出公关稿,一边又要掩饰同行被曝光偷着乐的心情。
就这样,一个灰色群体成了所有PR们的梦魇,也成了所有商家们的噩梦,他们披着消费者的羊皮,一头埋在鸡蛋里面挑骨头。若挑出来了需要自己能因此获利;要是挑不出来,会有甚者开始制造骨头......
一、被假货催生的“英雄”
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浦东法院共受理消费者权益保护
案件7,821件,其中2019年受理2,266件;2020年受理2,695件;
2021年受理2,860件,案件数据逐年增长。
商业不断发展,自然会有商家制造假货以次充好,打假相伴而生。这原本只属于消费者的个人行为,但随着时代发展与信息的日益繁杂逐渐衍生出了以此牟利的职业打假人,而他们的出现却逐渐成为维系社会良好运转的一股重要力量。
一句“辛巴直播间的燕窝就是糖水”让王海彻底撕开带货领域的遮羞布,辛巴为此赔了6700万。随后,王海炮轰抖音带货一哥罗永浩,接连发博质疑其产品造假,最后逼得老罗不得不跳出来先行自爆。
自1995年,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购买12副假冒索尼耳机,索取双倍赔偿最终获得成功,成为《消法》施行以来第一个依据该法第49条主张双倍赔偿的人。
5年前的邱四还在工地上打工,空闲时看到这则关于职业打假人的消息,其中王海的照片占据了2/3个屏幕,邱四在看完王海的英勇事迹后便联系了对方,对方称只要交500元学费,便有师傅一对一领进门,分发“打假秘籍”。
邱四第一次带着兄弟们打假的时候,还是比较慌的,尽管商家理亏,他们人多,但最后至少让老板赔了条1500的烟,还算不亏。
互联网电商兴起后,电商就被打假人们盯上了。“我也有好几个‘福利’群,专门找电商商品漏洞,推出打假‘福利’”。
2015年,马云就因淘宝存在“假货”而被工商局局长约谈,此事件引发了国家工商总局对“电商打假”的高度关注,事件的持续发酵迫使阿里对自身内部制度进行了改革。淘宝火速成立300人的“打假特战营”,专职配合与消费者的合作和联动,解决打假问题,以防被外部“假消费者”捞了金。
而邱四最高的收入便来自一次对某电商平台巴沙鱼产地的质疑,当时平台赔给他10万元。五年来,他靠打假先后得到近20万的收入。
“像一些从业多年的老手,一年收入大概在15万元左右。”一位职业打假人透露说,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被告方的赔偿,因为一般超市和涉案产品的厂家被告上法庭后,多会选择小额赔偿和解,很少会硬碰硬。
王海在2013年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打假18年赚了上千万。不仅端了北京最大的假烟窝点,还取缔了全国最大的假阀门事件,甚至挑战过可口可乐、王老吉、NIKE等大型企业,名声大噪,“英雄”的名号被闹得沸沸扬扬。
“我比较崇拜王海,人家是真材实料,去搞法律研究。”邱四羡慕得说道,但就是这样的王海也有失手的时候。
2016年王海花费2232元购买老杜酱酒,后以其网页涉嫌虚假宣传将其告上法庭。结果法院判定,王海先前发布的一条微博表示自己“知假买假”,因此商家并不构成欺诈,王海无权要求三倍赔偿,最后不了了之。
正是这事让不少职业打假人泄了气,知假买假成为褒贬不一的话题。王海事后说过:“打假现状不容乐观,能明显感觉到,我们不再受欢迎”,这也是多位民间打假人表达的共同心声。
“身体上的威胁也有,但一般的这种见惯了,都不怕,现在比较困扰的是网络水军这种系统性的、恶意诽谤和谩骂。”王海称,自己会挖出背后操纵水军的人,并逐个起诉。
商贩不是神仙,卖东西也会犯错,不应该用一两次失误来掩盖一个人的所有付出。真正的打假人,也是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正当权利,能对假冒伪劣产品和无良商人给予打击而存在。
但这不乏有些冲击良好市场秩序的搅屎棍,他们会明查规则的漏洞,以此威胁他人来给自己谋利,”假中假”正在我们身边上演......
二、搬起石头打自己的“假”?
近日,林先生在网上发布一则自己75岁父亲流泪视频,称之前在网上以9块9的快递成本售卖父亲做的手工酸菜,却不料被某职业打假人以三无产品为由索赔1000元。
而底下的评论统一了口径:
总结一下网友的意思就是,王海打假是替天行道,这位打假人就是欺负弱小,没有良心,是个无赖。
数据显示,2016年,合肥工商网监局转办至县(市)区局的100起投诉中,有97起是由“职业人士”发起的投诉。他们一口气买66盒BB霜,10件裘皮大衣,动辄就是三倍甚至十倍赔偿。他们不属于普通消费者,却同时令商家和工商部门头疼。
00后陈之强号称国内最小打假人,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打了800多场官司,获利十多万元。
“我在网上看到了关于打假的判决,还能赚钱,我是抱着这个目的去学习和研究的,我既能赚钱又能做英雄,又能为社会做一份贡献,我觉得这个行业可以干,又合法。”陈之强说道。
在网店店主李明明看来,陈之强的行为,就是借打假之名进行敲诈勒索。2021年7月,陈之强以她的产品没有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为由,向法院起诉。
李明明认为自己销售的奶酥中没有进口原料,不需要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不久,陈之强电话联系她,索要1000元私了。“他说自己是吃这碗饭的,如果不接受调解,就让我等着”。
2021年11月9日,徐闻县人民法院审理后驳回陈之强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陈之强扰乱经营者正常的经营环境,给合法经营者造成困扰,并企图利用一些人对法律法规的不熟悉而骗得钱财。”
陈之强心里清楚,职业打假的合理性存在争议。果然,在2021年12月27日,法院给他下了封《民事裁定书》,认定陈之强涉嫌敲诈勒索犯罪,并将陈之强涉嫌敲诈勒索的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因此他的打假生涯不得不告一段落。
应该说,职业打假人自出现以来,对于增强消费者的权利意识,鼓励百姓运用惩罚性赔偿机制打假,打击经营者的违法侵权行为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就现阶段情况看,职业打假人群体及其引发的诉讼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知假买假,到底是维权,还是唯利?
“撤诉率或原告因缺席被认定为撤诉的比例特别高。”一法官介绍,原因是打假人手上案子多,只好有选择性地参加开庭,选择的决定因素估计就是能够得到的“利润”,此外的原因就是“私下调解”。早期的打假人还会关注食品安全、服装面料等等,现在只关注标签标识,因为此类产品打假成本小,胜诉几率高。
个别职业打假人以索赔为目的的打假行为,扰乱正常的经营秩序,给一些地方的执法和司法造成极大压力,甚至干扰了正常执法。因此最高法出手“获得赔偿的前提是商家主观实施欺诈行为”,大规模限制了职业打假人。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职业打假团队的兴起映射我国消费市场秩序之乱,更是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
光是首届315消费者权益日晚会现场,10部热线电话就被打爆,很多打不进电话的人,甚至把那些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带到直播现场的门口请求曝光......
在《愚钓: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一书中,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写道:“如果我们身上存在某个可以被人利用的弱点,从而能给欺骗者带来超额利润,那么一定会有某个欺骗者利用这个弱点获得这种利润。”
这正是黑心商家和黑心打假人的共同点,他们为了牟利不择手段,而他们却忽略自己本身也是个消费者。
即使是天地初开以物换物的原始人也是消费者,各大商家想要不惧怕这群“职业打假人”,还是需要回归企业本身,让质量过关,自证清白,在消费者的角度,他们是上帝。
消费是人们生存交流的一项基本功能,而消费者作为生产活动最重要的一环,不该成为被收割、被愚弄的对象。
消费者维权,职业人打假,不止315一天。
参考:
被消费者投诉最多的公司,这行业占比1/4——DT财经
为什么315成了职业打假人的“捞金盛宴”?——显微故事
800多场官司背后,涉嫌敲诈的00后职业打假人——新京报
合法索赔还是敲诈勒索?三名“职业打假人”被批捕…… ——岳麓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