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毛茛目
罂粟科
罂粟科(学名:Papaveraceae)植物广泛分布在全世界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大部分种类是草本,也有少数是灌木或小乔木,整个植株都有导管系统,分泌白色、黄色或红色的汁液。单叶互生或对生,无托叶,常分裂。花两性,虫媒,有少数种是风媒花,单生,有萼片和花冠分离,只有其中的博落回属没有花瓣,花多大而鲜艳,无香味。
本科植物几乎都含有生物碱,许多种类有毒,如误食金杯罂粟可导致水肿或青光眼,动物例如山羊吃了它,乳汁也会含有毒素。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单独设立罂粟目,2003年的APG II 分类法将罂粟科分入毛茛目,并建议可以和荷包牡丹科以及蕨叶草科合并,如果不包括上述两科,罂粟科有26属大约250种。中国有11属55种。
罂粟(yīngsù)科草本或稀为亚灌木、小灌木或灌木,极稀乔木状(但木材软),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无毛或被长柔毛,有时具刺毛,常有乳汁或有色液汁。主根明显,稀纤维状或形成块根,稀有块茎。基生叶通常莲座状,茎生叶互生,稀上部对生或近轮生状,全缘或分裂,有时具卷须,无托叶。
单生或排列成总状花序、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花两性,规则的辐射对称至极不规则的两侧对称;萼片2或不常为3-4,通常分离,覆瓦状排列,早脱;花瓣通常二倍于花萼,4-8枚(有时近12-16枚)排列成2轮,稀无,覆瓦状排列,芽时皱褶,有时花瓣外面的2或1枚呈囊状或成距,分离或顶端粘合,大多具鲜艳的颜色,稀无色;雄蕊多数,分离,排列成数轮,源于向心系列,或4枚分离,或6枚合成2束,花丝通常丝状,或稀翅状或披针形或3深裂,花药直立,2室,药隔薄,纵裂,花粉粒2或3核,3至多孔,少为2孔,极稀具内孔;子房上位,2至多数合生心皮组成,标准的为1室,侧膜胎座,心皮于果时分离,或胎座的隔膜延伸到轴而成数室,或假隔膜的连合而成2室,胚珠多数,稀少数或1,倒生至有时横生或弯生,直立或平伸,具二层珠被,厚珠心,珠孔向内,珠脊向上或侧向,花柱单生,或短或长,有时近无,柱头通常与胎座同数,当柱头分离时,则与胎座互生,当柱头合生时,则贴生于花往上面或子房先端成具辐射状裂片的盘,裂片与胎座对生。
为蒴果,瓣裂或顶孔开裂,稀成熟心皮分离开裂或不裂或横裂为单种子的小节,稀有蓇葖果或坚果。种子细小,球形、卵圆形或近肾形;种皮平滑、蜂窝状或具网纹;种脊有时具鸡冠状种阜;胚小,胚乳油质,子叶不分裂或分裂。染色体基数x=6,7,8,稀5, 8-11,16,19。
该科植物有些种类入药,罂粟为鸦片的原植物,富含吗啡、可待因等,中药名为罂粟壳。
该科植物富含异哇啉类生物碱(isoquinolinetype alkaloids) ,如前鸦片碱 (protopine) 、异紫堇碱 (isocorydine) 、罂粟碱 (papaverine) 、吗啡 (morphine) 、可待因 (codeine) , 还有血根碱 (sangulnarine) 、白屈菜碱 (chelerythrine) 、博落回碱 (bocconine) 、痕迹那可汀 (narcotine) 、蒂巴因 (thebaine) 等。按化学结构又可分为苯菲里啶(bcnzo[C]Phenantridine)型、原小檗碱(berberine)型、原阿片碱(protopine)型、苯甲基异喹啉(benzylisoquinoline)型、吗啡(morphinane)型、丽春花碱(rhoeadane)型、酞基四氢异喹啉(phthalidetetrahyroisoqmnoline)型等。
该科植物有较大的观赏价值,花菱草、虞美人及罂粟的重瓣品种常见于各地公园、庭园栽培,绿绒篙花大色艳,荷包牡丹花姿优美奇特,都是极好的观赏花卉植物。
该科植物有些种类如白屈菜、蓟罂粟、虞美人、罂粟等种子含油30%-40%。
刺罂粟属(蓟罂粟属)(学名:Argemone)是罂粟科下的一个属,为有刺草本植物。
一年生、二年生或稀多年生有刺草本,通常粗壮,多分枝,具黄色味苦的浆汁。茎大多直立。叶羽状分裂,裂片具波状齿,齿端具刺。花单个顶生或成聚伞状排列,3基数;花托狭长圆锥状。花芽直立;萼片(2-)3,先端有角状附属物,早落;花瓣(4-)6,2轮排列,芽时扭转或覆瓦状,橙黄色、黄色、黄白色或白色,稀紫红色;雄蕊多数,分离,花丝丝状或中部以下稍扩大,先端钻形,花药线形,近基部着生,2裂,外向,开裂后弯曲;子房卵形、圆锥状卵形或近椭圆形,心皮(3-)4-6,连合,胚珠多数,花柱极短或无,柱头与心皮同数,呈放射状,与胎座对生。蒴果被刺,极稀无刺,3-6瓣自顶端微裂,稀裂至近基部。种子多数,近球形,种阜极小或无,种皮具网纹。
29种,主产美洲,在北美,自墨西哥中部延伸到美国西南部、南部至东南部和西印度群岛,南美有6种,3种在智利,1种在夏威夷,其余星散分布于西北部和西部近海岸带。中国南部庭园栽培1种,在台湾、福建、广东沿海和云南(西双版纳和金沙江河谷)逸为野生。
蓟罂粟(学名:Argemonemexicana)为罂粟科蓟罂粟属下的一个种。一年生草本(栽培者常为多年生、灌木状),通常粗壮,高30-100厘米。花果期3-10月。生长于海拔850-1200m的田坝中或江边。
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沿海及云南有逸生,很多省区有栽培。原产中美洲和热带美洲,在大西洋、印度洋、南太平洋沿岸经常逸生,在次大陆深人到西喜马拉雅山区及尼泊尔。
种子含油30%左右。黄色液汁含生物碱。庭植或盆栽观赏。鲜草为发汗剂,种子为泻剂,种子油可治疝痛。液汁治眼脸裂伤、皮肤病、梅毒和癞病等。
白屈菜属(学名:Chelidonium)是罂粟科下的一个属,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5种,分布于旧大陆温带,从欧洲至亚洲东部的日本均有,在中国更是广泛分布。
基生叶羽状全裂,裂片倒卵状长圆形、宽倒卵形或披针形,边缘圆齿状或齿状浅裂或近羽状全裂;具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同基生叶,具短柄。花多数,排列成腋生的伞形花序;具苞片。花芽卵球形;萼片2,黄绿色;花瓣4,黄色,2轮;雄蕊多数;子房圆柱形,1室,2心皮,无毛,花柱明显,柱头2裂。蒴果狭圆柱形,近念珠状,无毛,成熟时自基部向先端开裂成2果瓣,柱头宿存。种子多数,小,具光泽,表面具网纹,有鸡冠状种阜。
白屈菜(学名:Chelidoniummajus)为罂粟科白屈菜属下的一个种。在中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沂源、博山山区有分布,以鲁山较为集中,生于山谷湿润地带。生于海拔500—2200米的山坡、山谷林缘草地或路旁、石缝。朝鲜、日本、俄罗斯及欧洲也有分布。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00厘米。主根粗壮,圆锥形,侧根多,暗褐色。基生叶少,早凋落,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宽倒卵形,羽状全裂,全裂片倒卵状长圆形,裂片边缘圆齿状,表面绿色,背面具白粉,疏被短柔毛;伞形花序多花;花梗纤细,苞片小,卵形,花芽卵圆形,萼片卵圆形,舟状,早落;花瓣倒卵形,全缘,黄色;花丝丝状,黄色,花药长圆形,子房线形,绿色,无毛,蒴果狭圆柱形,种子卵形,暗褐色,4-9月开花结果。
白屈菜喜阳光充足;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热;不择土壤;耐干旱,耐修剪。种子自播能力强。生存环境生于山谷湿润地、水沟边、绿林草地或草丛中、住宅附近。
白屈菜种子含油40%以上;全草入药,有毒,含多种生物碱,有镇痛、止咳、消肿、利尿、解毒之功效,治胃肠疼痛、痛经、黄疸、疥癣疮肿、蛇虫咬伤,外用消肿,亦可作农药。
秃疮花属(学名:Dicranostigma)是罂粟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苣叶秃疮花(Dicranostigma lactucoides)、滇秃疮花(Dicranostigmafranchetianum)和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等8种,分布于亚洲温带。
草本,蓝灰色,被短柔毛或无毛,常具黄色液汁。根木质,狭纺锤形。茎圆柱形,具多数分枝。基生叶多数,羽状浅裂或深裂或二回羽状分裂,裂片疏离,边缘波状或具齿,具叶柄;茎生叶互生,羽状分裂或为不规则的大型粗齿,无叶柄。花单生或几朵于茎或分枝先端排成聚伞花序;具花梗,通常无毛;无苞片。萼片2,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渐尖成距状或为匙形,无毛或被短柔毛;花瓣4,倒卵形或近圆形,黄色或橙黄色;雄蕊多数,花丝丝状,花药长圆形,2室,纵裂,基着;子房1室,2心皮,圆柱形或狭圆柱形,疏被短柔毛或具瘤状突起,花柱极短,柱头头状。蒴果圆柱形或线形,被短柔毛或无毛,2瓣自顶端开裂至近基部。种子小,多数,通常卵珠形,具网纹,无种阜
秃疮花(学名:Dicranostigmaleptopodum)为罂粟科秃疮花属下的一个种。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80厘米,全体含淡黄色液汁,被短柔毛,茎多,绿色,基生叶丛生,叶片狭倒披针形,羽状深裂,小裂片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叶柄条形,茎生叶少数,生于茎上部,裂片具疏齿,先端三角状渐尖;聚伞花序;花梗无毛;具苞片。花芽宽卵形,萼片卵形.花瓣倒卵形至回形,雄蕊多数, 花丝丝状,花药长圆形,黄色;子房狭圆柱形,绿色,蒴果线形,种子卵珠形,3-5月开花,6-7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南部、青海东部、甘肃南部至东南部、陕西秦岭北坡、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生长在海拔400-3700米的草坡或路旁、田埂、墙头、屋顶。
秃疮花的根及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杀虫等功效,治风火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淋巴结核、秃疮、疮疖疥癣、痈疽。秃疮花冬春覆盖率高,可作为果园的保墒植物。
苣叶秃疮花(学名:Dicranostigmalactucoides)为罂粟科秃疮花属下的一个种。草本,高15-60厘米,被短柔毛。根长10-15厘米,顶端粗1.2厘米,其上密盖残枯的叶基。生于海拔(2900-)3700-4300米的石坡或岩屑坡。分布于四川西北部(马尔康、甘孜)和西藏南部(拉萨、江孜、日喀则、昂仁、聂拉木、吉隆),印度北部及尼泊尔有分布。是一种珍稀中药。
血水草属(学名:Eomecon)是罂粟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一种,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各地。
多年生草本,具红黄色液汁。根茎匍匐,多分枝。叶数枚,全部基生,叶片心形,质薄,具掌状脉,叶柄长。花葶直立,花于花葶先端排列成聚伞状伞房花序。萼片2,舟状,膜质,合生成一佛焰苞状,先端渐尖,早落。花瓣4枚,白色,倒卵形,芽时二列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约70枚以上,花丝丝状,花药长圆形,2室,纵裂,药隔宽;子房2心皮,1室,具多数胚珠,花柱明显,柱头2裂,与胎座互生。蒴果狭椭圆形。种子具种阜。
血水草(学名:EomeconchionanthaHance)是罂粟科血水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花卉,根状茎横生,折断后有鲜黄色汁液。叶全为基生叶;叶柄长约4厘米,肥脆多汁;叶片大,落纸质,阔心形,长7.5-15厘米,边缘有波状齿,背面微有白霜。春季开花;花茎直立,上部分枝,肥嫩,有黄色汁液;花白色。葫果长圆形。
分布中国安徽、浙江西南部、江西、福建北部和西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和东南部、贵州、云南(东北及东南部)。生长于海拔1400-1800米的林下、灌丛下或溪边、路旁。喜较冷凉阴湿,低暖地区生长较少。土壤以疏松、肥沃而深厚的腐殖质土或夹沙土较好,可选较阴湿的林地生长。
全草入药,有毒。治劳伤咳嗽、跌打损伤、毒蛇咬伤、便血、痢疾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