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作为人类进入一级文明的门槛,承载着全人类的重大希望,一旦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能源自由阶段。
太阳不用考虑核聚变产生的后果,但是人类可控核聚变必须考虑各种问题。这里面有理论问题,有工程问题,还有防护材料的问题。
可控核聚变难度极大,每一个突破都值得欢呼。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理研究所吴学邦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已经研制出一种钨做成的超级材料,可用于可控核聚变的内壁防护。
相关成果已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人工核聚变之所以耗尽人类科学家的智力,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完全模拟太阳核聚变的所有条件。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可以直接从氢原子(质子)开始,但是所有的过程都是两个原子核相互碰撞,这个过程有很多条路径可以完成,被称作质子链,最终形成氦。
原子核都带正电,之间相互碰撞,聚变形成新的原子核,要克服相互接近时巨大的库仑斥力。
而且在融合发生的瞬间,需要依靠量子力学里面的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简单
影响隧道效应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温度,一个就是压力。压力决定物质密度,也就是原子核之间的距离,温度决定原子核发生隧道效应的概率。
如果物质密度大,原子核靠
太阳内部有3000亿个大气压,物质的密度高达100
但是在地球上做不到如此高的压力,在核聚变堆里面的等离子体的密度几乎跟真空差不多。
这就要求必须把聚变点火的温度提高到极高。
太阳内部的温度是1500万摄氏度,已经烧了50亿年。2021年,我国的核聚变装置在1.6亿度运行了20秒,已经代表世界纪录了。
商业发电的前提是,输入的能量要小于输出的能量,这要求核聚变等离子体的温度
温度越高,对磁约束的要求也越高,同时对热防护材料的要求也越高。
如果说提高磁场强度和反应温度都属于物理学上的程序性问题,那么反应堆的制造材料就是一个硬问题,这个问题也很关键。
我们看到的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以及国外的聚变堆装置,外壳跟管道都是银光闪闪的,因为这些材料都是不锈钢。
不锈钢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所以才用来制造托卡马克装置的主体工程,但是在反应堆的内部面向高温等离子体的防护材料,连不锈钢都扛不住。
束缚高温等离子体的磁约束不是一个硬的约束,所以会被一些高温离子穿透,其中带电粒子会被导入一个偏流器。
剩下的光辐射和其他的粒子就要直接打在反应堆的内壁上,其中光辐射的功率大概占了60%。
而且,聚变高温等离子体是一种不稳定流体,属于湍流,有的时候会突然加速形成类似太阳表面喷出来的耀斑。
这个时候功率就会出现一个峰值,瞬间打在防护壁上的辐射能量就要大很多,对
地球上所有耐高温的材料中,钨的性能是最好的,熔点高达3410度。
而且钨具有很高的强度,当1600度的时候,钢铁已经融化成铁水了,钨反而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
但是钨也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太脆了,延展性不好。所以现在的钨材料要么就是作为其他高温合金的添加剂,要么就是作为配重材料,或者
我国是世界上钨最大生产国,每年产出占全球的80%,而且我国钨矿非常优质,含杂质极少。
改善钨的力学性能就可以极大地拓展这种材料的用途,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让钨材料变得更有弹性。
中国科学家把钨粉末加热到2000度,再使用锻打的方法,使钨的结晶体变小,呈片状堆积分布,极大
如果用这种材料作为核聚变堆内壁防热层,可以极大
因为现在这个托卡马克装置它放电的时间太短,所以材料的寿命长短感觉影响不大,但是一旦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材料的寿命是必须突破的,现在这个材料可以说已经提前准备好了。
曾经有一种设想,就是制造一个内径是80米,重10万吨的空心钢球。
在钢球的中间,每10秒钟爆炸一颗80吨TNT当量的氢弹,把脉冲能量转化为热能,烧开水驱动蒸汽轮机。
但是这个方案仍然面临着瞬间超强
以上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案,计算以后发现效率并不高,实用化难度很大。
托卡马克装置内部没有办法实现像太阳那样的高压,所以没有办法拉近原子核的距离,只能一味
现在有些科学家在搞所谓的冷聚变,就是通过拉近原子核之间的距离,使反应温度降低。拉近原子核距离的方法有很多,典型的方法就是把氢原子核挤进一个晶体的晶格中。
这种方法理论上可以让核聚变在1000度之内就产生,但是由于晶格间距是固定的无法调节,所以反应效率极低。而且反应堆
综上所述,托卡马克装置是核聚变唯一有前途,值得投入的装置。谷歌现在已经开始用AI来控制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磁约束,可以极大提高核聚变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