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速讯:消费迫害妄想症:怎么就不能购买叠瓦盘了?

还是抱着冷眼看的感觉,现在难道话只能说就着大家喜好说吗?

这次得说说“叠瓦盘”了。

“叠瓦盘”是很多Up主们“深恶痛绝”的东西,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觉得痛批“叠瓦盘”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了。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资料图】

在评判一件事情的时候咱们首先得知道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否则就是无脑地瞎说了。

“叠瓦盘”(SMR)叫做分层磁记录(Shingled magnetic recording)技术,是利用现代硬盘的一个物理特性实现的数据分层存储技术。这个物理特性就是磁盘的磁头的结构:

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磁头的读头和写头的尺寸不同,“写头”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用更大的磁力来改变磁盘上磁性物质的的磁极方向,而“读头”仅仅是拾取磁性变化信号本身就做得相当的小。这就造成了硬盘在写一个磁道的时候占用的宽度要比硬盘在读取一个磁道的时候所需要的宽度小得多。

于是在被磁盘存贮密度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磁盘工程师眼里,这个现象就成了一个可以压榨出储存空间的宝藏。

怎么做的?

磁盘在写入的时候磁道一层层地叠起来,在读取的时候只读取漏在外面的一半磁道。这种方法在写入全新数据的时候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写入的磁道边缘还有其他数据的时候就需要将被写入的数据污染的相邻磁道数据先备份再恢复,但如果需要恢复的数据磁道边上还有数据呢?重复以上过程,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直到没有磁道被影响结束。这就导致了磁盘的写入速度大幅度下降。

相比传统的CMR(conventional magnetic recording),呃,CMR这个词在SMR之前是没有的,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区分,很多UP主也不知道CMR到底是什么意思吧?这叫做“常规磁记录”,在SMR之前CRM通常都被写做“PMR(垂直磁记录)”,PMR是和PMR之前没有的HMR(水平磁记录)相互对应的。

回头说CMR,由于磁道不重叠因此CRM是可以一次性写入数据而无需担心对周边磁道的影响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CRM的确是要比SMR的写入速度高。

但是为什么工程师们要费劲吧啦地搞出一个写入速度低且被认为不靠谱的技术呢?一个词概括——“挣扎”。iN自己的计算机最早的硬盘大小是40MB的,那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放到现在,一块硬盘连一张高分辨率的照片都存不下来,后来经历了210MB、540MB、1G、40GB、300GB……一路走下来终于到了容量自由的时间了。

但硬盘为了符合规格不惜做得越来越复杂,因此iN用过光驱般大小的硬盘,也用过将近半个饭盒厚的12碟硬盘。

这些特型的硬盘都是当年物理开挂的产物。所以当iN最早知道SMR叠瓦盘的时候还是比大家淡定得多。不叠瓦就得叠盘呗。

个人觉得,SMR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毕竟,由于这种硬盘先天的写入性能不行,厂商都还给叠瓦盘上安装了更大的缓存。一般的硬盘缓存64MB,而叠瓦盘上的缓存则设置到了256MB,这样大的缓存在日常使用中就足以弥补叠瓦盘的写入性能低下的问题。

从测试数据上我们也的确可以看到SMR在持续写入一定时间数据后性能出现下降:

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缓存用光了嘛。当然了这种问题也是很多UP主所着重诟病的一点。但是咱们得仔细看上面的图片横轴,在1180秒后SMR的性能开始断崖式下降。这就是测试数据真正唬人的事情了,请问“谁家的电脑硬盘会持续不断的高负荷写16K数据长达20分钟之久?”

测试仅仅可以给你一个性能极限,但是绝对不可能代表你的日常使用状况。如果拿这种事情和普通的用户来说就有点“其心可诛”了,在弄不明白事情的原委的情况下就给大家一个片面的结论,除了能吸引到一点点流量之外对大家并没有什么好处。但会刺激很多“消费迫害妄想症候群”的强烈不安感,也属于自媒体贩卖焦虑的一种套路。

当然了,真正的消费选择权在消费者自己,如果不接受SMR的“性能低下”,你可以选择CMR硬盘,唯一需要付出的其实就是同等容量价格上贵了那么20-30%而已。但在技术领域真的没必要也不应该非黑即白,任何技术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局限性,单纯放大某一个技术的优点和缺点往往只能让小白用户更加无所适从,至于产生鄙视链也就更没有任何必要性了。

话说,如果真的是要追求性能,也就没必要要讨论SMR/CMR的分别了,直接NVme的SSD啊,但即便是SSD了,不还是有人得争SLC、TLC和MLC吗?说白了,这就不是讨论技术问题了,而是寻求差异化、谋求心理满足感的过程了,并不是啥体面的事情。

关键词: 消费迫害妄想症怎么就不能购买叠瓦盘了

推荐DIY文章
主机存在磨损或划痕风险 PICO4便携包宣布召回
穿越湖海!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当“船”用
vivoXFold+折叠旗舰开售 配备蔡司全焦段旗舰四摄
飞凡R7正式上市 全系标配换电架构
中兴Axon30S开售 拥有黑色蓝色两款配色
荣耀MagicBookV14 2022正式开售 搭载TOF传感器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