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正将“抠门”过成一种时尚。
北京二环内的某高级写字楼内,每天下午6点,人群从写字楼里的各个出口鱼贯而出。此时,该写字楼的底商的各个商铺,就到了最繁忙热闹的时间。几位身着或红或黑或黄色相间围裙的售货员走出门店,在门口开始接踵叫卖——“全部一折”、“一到三折,仅限今日”。招徕顾客的声音此起彼伏,店铺里刚下班的“白领”、“金领”们摩肩接踵。
这是近几个月来,几乎每日都会在北京核心写字楼周边、商圈都会上演的情景。叫卖的,是几家临期食品品牌店铺,好特卖、嗨特购、莱特卖等多家门店,每隔十几米的距离就能碰到一家,不足500米的距离里,居然开了多家门店。
不为人知的是,资本正在“扎堆”这条食品时间链条末端的生意。投中网查阅工商信息发现,在这一领域,阿里巴巴、愉悦资本、挑战者资本、日初资本、金沙江创投等多家在有头有脸的投资机构都已入局。当投中网走访数家在消费领域“战绩”颇丰的投资机构,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在密切关注”。
临期食品火了?估值数十亿,一个月内多个项目融资
临期食品火没火,我们先来看看资本对其的热度。
2021年3月,爱折扣(原食惠邦)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惟一资本与钟鼎资本入局;同样是在3月,总部设在上海的繁荣集市(Boom Boom Mart )也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Pre-A 轮融资,消费行业的“黑马”基金挑战者资本投资;4月,愉悦资本与天使湾创投又投资了一家以南京为根据地的小象生活,以数千万元的资金为其做天使轮助力;此外,作为这一行业的老玩家好特卖,在一年之内拿到了4轮投资,资方序列里,包含金沙江创投、云九资本、日初资本等。
此外,虽然暂时尚未查证有明确的资方投资,位于深圳的嗨购猫及开在大型商圈的嗨特购也已被多家资方轮番打探。
“估值溢价非常高”,在看遍了市场上几乎所有有品牌效应的项目之后,石瑞摇了摇头,决定等等再看。据悉,目前已经开了约150家店的好特卖在2020年9月,估值就已达5亿美元,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而仅有十几家门店的嗨特购目前估值也已高达10亿元。
那么,投资人们都在谈的临期食品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人在购买?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条例,又是如何突然备受关注?
临期食品,顾名思义,是临近商品保质期,但还未过期的食品。2012年1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曾发文对临期食品进入商超给予明文要求,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顾客并单独出售。北京市工商局随之向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比如: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则为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目前市面上的“临期食品”超市,主要以零食(或零售)折扣店的形象出现。
临期食品的生意,原本也不是什么新鲜物种,在中国,很长的时间内,都是藏在大型商超角落里临期柜内的生意。海外的临期食品体系则比中国起步更早。石瑞在海外留学时,就曾培养起了购买临期食品的消费习惯,据其描述这种花较低的价格,买到尚在质保期的食品在海外已是不少留学生最常见的购物选择。这一模式无论是从环保、节约食物还是经济实惠上,都具备优势。以至于刚回国时,找寻不到临期食品超市,有些留学生还略显失落。
惟一资本董事沈海丰开始关注到这个赛道是在2019年,某次在上海街头闲逛,突然发现一家名叫比宜德的外资硬折扣超市,在一线城市的街头巷尾,这家超市已经开了几十家门店,经观测,营收态势很好。于是,沈海丰便在国内的创业公司中去寻找相应的标的,但彼时的寻觅结果并不尽人意。直到2020年,市场突然有了转机。
乘着疫情,许多大型超市关闭,出口停滞,于是许多已经生产出来或已进口食品尚未销售便已临期积压。按照国内环保监管相关规定,这部分滞留在仓库里的临期商品和食品,到了日期必须要销毁掉,贸易商往往会陷入两难境地,临期产品货源空前增加。当然,除了这些临期食品,品牌和渠道商滞销的货物,也成了临期商超的重要货源。
一端解决了厂商和经销商商品的临期库存难题,另一方面又充分挖掘了消费者对于低价好货的需求,这门“变废为宝”的生意就这样“蹿”进了资本的视野。
综合利润率或可达40%,行业规模超300亿元
2.99元一包的乐事薯片、1元的麻辣藕片、5元的皇冠曲奇、14元一大盒的牛头牌牛肉粒……在临期食品超市,你能用1~3折的价格,买到在商场里并不便宜的多种零食。尽管价格低廉,但却蕴含着巨大商机。
据艾媒咨询统计,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从供给侧来看,每年都将有大量的产品流入到临期食品行业,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报告同时显示,目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年龄为26-35岁的占比47.8%,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驱动力是性价比较高。
艾媒咨询CEO张毅将这个产业兴起的原因归为三个方面:价格优势,政策助推以及在拉动内需时的产能过剩。
一般来说,开设一家临期食品超市,成本主要在进货、员工、装修设备、房租四个方面,后三种成本支出与普通便利店成本区别不大,房租都为大头开支。但临期食品的货物利润却要比常规便利店高得多。
一位临期食品批发商表示,以一批价值五十万的临期巧克力为例,批发商只要三四万的价格就能拿下,最后能卖出十五万左右。另有三线城市社区食品折扣店店主告诉投中网,在不足20平米的小店内,能塞下超过300种临期商品,单日营业额经常可以超过一万元。
在与投中网交流过程中,有食品折扣店店主对投中网估算的数据,起初进入这一行业是有被这一行业的毛利所吸引,外界多传言这一行业毛利在30%~50%这一区间,但进入一行后发现,如果货源稳定,最高毛利可达70%,去掉人工、运输、租金等各项成本,综合利润率甚至可以维持在40%以上。要知道,一般的食品综合利润率大约仅有20%。但相应的,其承担的风险也要比传统零售要高,货源的开拓难度也要比传统零售更大。
华映资本投资经理汤晓旭则告诉投中网,在她调研过的项目中,这个行业多数现金流情况良好。她从2019年年末开始关注这一赛道,并持续观测这个赛道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的变化,“处于头部的好特卖最早叫推推购,2019年年底进行融资之时,并不顺利。等到2020年再去看,已经有不少机构投不进去了。”但在汤晓旭看来,截止目前,这个行业依然处于相对早期。
两大困境:如何解决供应链和货源难题?
好特卖、嗨特购、小象生活、爱折扣等众多品牌,似乎是一夜间长出,尽管其中的不少创始人,早已是零售行业的老兵。在零售的行业里,谈论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永远绕不开的核心还是在于人、货、场。
在沈海丰的视角里,如果从目标人群来划分,目前市面上的临期食品项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好特卖、嗨特购为代表的品牌,主要走核心商圈路线,购物群体以年轻白领为主;小象生活、爱折扣等品牌围绕的则是社区路线。不同的品牌在“货”的选择上也有区分,好特卖主要以进口食品为主,爱折扣则是国产品牌为主。(投中网另了解到,除却食品之外,嗨特购的美容类产品则占据了大约30%销售)。销售场景方面,走核心商圈的品牌多是会像传统便利店的陈列进行销售,爱折扣为代表的社区店采用的则是仓储式摆放,营造仓储式逛吃场景。
但在汤晓旭看来,外在能够看到的形式都不是不同品牌之间的核心差异。甚而,在她的评估中,目前所存在的各种形式的临期食品店铺之间的差异化并不明显。“如果用线下零售的模型来看,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首先在对创业者的选择,其次在于选址。在选址方面,一个难以绕过的难题是,在多家品牌都在竞争同一个商圈之时,单个门店的效率就已经被平摊。”正如文首所描绘的场景,在北京某些商圈,一个商圈内,就有3~5家临期食品折扣店的情况。
所有的投资人都认可的是,这个行业要比传统零售业的更难做,甚至更接近新零售的本质。“对数字化和供应链的要求要比传统零售业更为复杂”,沈海丰告诉投中网,“因为保质期时间已然较短,所以临期生意对于仓储的运行效率的要求极高。”此外,临期食品品牌还要面临不确定性更高的货源问题。于是,在进行这一赛道的布局时,沈海丰的投资要点就在于库存深度和周转效率两个方面。在发现华北最大的临期仓库爱折扣后,2021年3月,惟一资本毫不犹豫的对其进行了投资。据悉,爱折扣以天津为据点,直接面向小B商户进行供货,供应包括临期食品在内的折扣零食、饮料、酒水、牛奶等快消品,同时亦独立开发下沉市场的社区to C临期业务。
这个行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投中网抛出,“是否还会持续关注并进行投资”这一问题时,沈海丰和汤晓旭不约而同的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现在还只是水下暗礁”,沈海丰答道。
随着资本的涌入,披着折扣零售店外衣的临期零售之争也必将上升到比拼供应链和品牌力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谁能打造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就有机会重新定义折扣零售,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