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及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整个市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加有力、周全和细致。具体到汽车领域,情况也是如此。当然,汽车零部件行业局部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但以前媒体曝光较多的假冒伪劣现象不再是焦点,取而代之的是研发、管理、技术、配套等原因导致的新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汽车用户对于自身消费权益的维护不仅仅涉及企业或经销商的售后环节,而是牵扯更多。这些新问题都有哪些?在行业专家看来,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又应如何加以避免?在新的汽车市场环境下,弄清这些问题,才能使消费者权益得到根本的保障。
每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都在提醒汽车行业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视程度怎么都不为过。
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汽车及零部件领域依旧是投诉热门,共受理34897件,在全行业中排名第二,同比增长1.64%。汽车产品与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这也注定其质量和安全问题必然会是市场和有关部门的重点关注。
过去一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发布汽车相关召回公告145个,共涉及69家车企的245余款车型,召回总量673.7万余辆,较上一年微降0.4%,召回总量走势逐渐平稳。国内车企对产品召回认识更加明确,从逃避召回、被动召回到开始主动召回,保障消费者安全、追求更高的产品质量成为汽车行业的普遍共识。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日渐壮大,“新四化”快速推进,汽车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业化产品,而是更趋向于软硬件结合的复杂产品。于是汽车质量和安全问题在原来生产制造基础上,出现了许多一时之间超出预期的新挑战,如电池稳定性、OTA升级等。面对当下市场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无论车企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应加以重视,应对关于汽车质量与安全的全新考验。
质量问题多样化 新技术带来新挑战和新考验
中国正立足“十四五”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汽车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其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也一直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质量问题的根本是安全,汽车是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一旦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可能会带来直接的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向《中国汽车报》记者强调。
根据近几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召回公告,外界不难从中发现一些特点。第一,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复杂多链,固有问题仍难妥善解决。2019年年初,本田曾因燃油泵问题在美国召回了近44万辆汽车。时隔一年,燃油泵缺陷依旧是车企大批量召回的主要原因。仅本田(包括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就因燃油泵叶轮树脂密度不足,可能发生膨胀变形,并与燃油泵壳体发生干涉,导致低压燃油泵工作不良,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车辆行驶中发动机熄火,宣布召回186.3万辆汽车。此外,奔驰、丰田、广汽三菱等企业也因车辆燃油泵安全问题发布过产品召回。整车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某家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车质量问题。
第二,召回原因愈发多样化,新技术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新课题。当下汽车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很多新的结构和产品,汽车的生产制造逐渐向跨领域融合发展,同时也给汽车的质量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涉及动力电池、自动驾驶、OBD软件等方面,其中新能源汽车暴露出了较多质量问题。一方面,部分新能源汽车在生产制造上,尚未达到成熟的工艺标准。去年,工信部曾先后约谈了25家存在违规问题的新能源车企,对其生产一致性做了进一步的要求。2019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报告的补充通知》,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生冒烟、起火事故的上报规定及排查要求。另一方面,新型汽车越来越依赖软件,还需要面对智能化和网联化带来的全新挑战。
“基础技术是需要沉淀的,而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也要做好系统安全的设计和验证,如防止动力电池过热等。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都应在发展中不断审视自我,积极改进可能存在的缺陷,为市场提供真正安全、优质、切实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长安汽车总工程师、产品首席执行官吴礼军告诉记者,“政府相关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的事中、事后监管正在不断加强。工信部的产品抽查,就是对监管进行了前移和延伸,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
存在质量认识误区 新能源车企不可急功近利
由于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汽车逐渐发展成为软硬结合的复杂工业产品,这也导致当下汽车的质量问题存在较清晰的硬件和软件划分。
“我认为,目前汽车出现质量问题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制造工艺上的问题,加上技术本身发展尚未成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二是企业的认识问题,对质量和安全的认识不够深刻;三是管理问题,汽车企业在管理的水平和经验上仍有所欠缺。”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告诉记者。
“由于新技术本身发展并不成熟,从整体质量控制、零部件质量控制等方面,都没有达到汽车该有的要求和水平,这些问题在新能源汽车上比较突出。”王秉刚谈到当下汽车质量问题时指出,“传统汽车工业非常注重质量,产品出厂前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和验证,这样才能确保销售的产品质量有足够的品质保障。但现在的车企认识不一样了,一些造车新势力并没有传统汽车工业基础,以互联网或其他科技企业为支撑进入这个行业,对汽车质量的认识可能还没有那么深刻。”
据了解,行业存在部分企业为了抢时间、抢补贴而赶进度等现象,对汽车质量带来新的挑战。在王秉刚看来,OTA技术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就反映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思维,汽车在推向市场时应是成熟的产品,而不是通过OTA实现功能完整。他指出,特斯拉就是个典型案例:“马斯克认为,新产品和新技术存在问题很正常,市场应当对此包容,但真正从事汽车业的人不这么认为。汽车在投放前就应该消除缺陷,带着侥幸心理进入市场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可能会给消费者、社会带来巨大风险,甚至损毁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
北京国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梁浩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特斯拉等车企的观念存在根本性的问题,OTA升级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汽车性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添加相关的功能,使得产品‘锦上添花’,而不该用于解决出厂前没有解决的问题‘亡羊补牢’。这两种观念虽然在现实层面很相似,但在观念层面的差别体现了企业对汽车产品及用户是否负责任的态度。态度不对,谈何汽车质量安全。”
“至于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验不足,新能源车企对问题的处理和质量控制都不太了解,管控水平与传统汽车严格的标准仍存在巨大差距。”王秉刚直言。
传统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从原材料到各级供应商的较为完善的管理运行体系,明确了从零部件到整车装配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汽车工业是多环节的产业链,从设计到制造,每一步的质量都要经过严密的策划和管控,对整车和零部件的生产应该追求零缺陷的质量保障。
“汽车的研发周期和验证时间往往非常长,目的是为了保障产品的质量可靠,但现在的新兴造车企业为了抢占上市时间,大大压缩了这一环节,也就导致这些产品出现了一定的质量问题。”王秉刚指出。
汽车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期,企业既要关注技术和模式创新,又需牢记质量是产品的根本。王秉刚补充道:“很多新事物涌现出来,我们不要扼杀创新性,但也不要忘了,质量始终是产品的第一位。创新是一阵一阵的,在某个阶段达到相对稳定,大家就开始关注质量了。很多新鲜事物刚出来时或许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但如果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时间久了,他们便不会买单。企业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产品质量,才能最终赢得用户。”
复杂程度几何增长 汽车质量需要多方管控
随着新技术的推出及新概念的普及,汽车产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未来企业对于汽车质量安全的追求必然进一步深化,整个产业对汽车产品的认识也将改变。
首先,在生产制造方面,新型汽车的快速发展使生产体系的革新迫在眉睫。从本质上与传统汽车有差别的新型汽车,其质量安全问题可能会是汽车行业完全陌生的领域。
从传统汽车到高新技术集合的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这不是简单的“做加法”,企业需从系统层面重新审视汽车的架构及相关需求,并对产品设计进行权衡分析,才能避免未来新型汽车普及后,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此外,新型汽车的质量安全也对汽车工业系统性、结构性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这方面来看,“工业4.0”概念或许可以提供适当的参考。在具体操作上,车企可以通过更加严谨的生产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及数字化生产线,避免因为生产制造过程不标准而出现的零部件缺陷甚至集成缺陷。
其次,在标准制定方面,新型汽车亟需相关标准方面的更新、革新、创新,从而支撑整个新型汽车零部件、模块、系统层面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
梁浩对记者表示:“目前除了传统的质量安全,功能安全,有关方面正在探讨所谓的‘预期功能安全’。诸如此类的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新型汽车的安全认证有必要参考航空领域的相关概念。即除了产品层面的安全认证和质量保证外,对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种流程是否合规,是否有相对应的设计文档与测试记录等证明文档其实更为重要。仅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安全将落入‘管中窥豹’与‘拆东墙补西墙’中”。
与此同时,汽车产品的质量安全仍需车企、行业以及有关部门的共同监督与把控。数据已经证明,通过车企的自主意识、监管工作的不断完善,产业产品质量安全正逐渐趋于稳定,市场进入有序发展期,但无论企业还是有关部门,仍然不能大意,要居安思危。
杜芳慈指出:“汽车召回数量降低不能代表什么,一些质量问题可能就是很偶然的,今年有,明年就没有了。不能仅靠这些表面的数据就认为工作已经完成了,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应该是行业长期关注的重点。”
随着智能汽车大批量落地,监管体系要随之增加相关的指标项目,从而避免或杜绝智能汽车领域的质量安全问题。梁浩认为:“除了质量安全外,还应考虑汽车运营环境的交互数量和频率的非线性增长。汽车部件与单元级的质量合格,不一定可以保证汽车作为整体系统的安全性,即复杂系统的涌现性与涌现行为。对于因为此种原因导致的安全问题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提前论证,避免出现‘亡羊补牢’的情况”。
“以前,汽车工业管理更多将关注点放在事前审查,对事后管理力度不够。”王秉刚提出,“有关部门也要加快质量管理改革的步伐。”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骗补”、大肆圈地建厂,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得造车资质,然而粗制滥造的产品根本不符合国家标准,还造成了许多质量安全问题,让用户和社会为此付出了代价,而这些企业在盈利后匆匆退去,留下一片狼藉和不负责任的身影。“事后监督管理应当作为下一步车企管理的重点,要严格规范车企的终身责任制,要让企业明白,对产品的质量负责绝不仅仅是一件形式上的事情。只有对企业进行更加严格监督和管控,严惩质量问题,才能真正保障用户的安全。”王秉刚对记者说。(张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