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加大对林草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参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设立“林草科技创新工程”,为攻克支撑林草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林草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所需关键技术奠定基础。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林金星和崔丽娟今年提案的主要内容。
林金星是北京林业大学树木发育与基因编辑研究院院长,崔丽娟为中国林业科学院副院长。他们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应用研究及高技术研究的奠基石。林草科学亦不例外,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成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基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林草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发展壮大,条件不断改善,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和较为完备的林草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
林金星和崔丽娟都认为,我国林草科学基础研究不仅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也比国内大农业中的农学、园艺学等学科落后,主要表现在投入不足、整体研究条件有待提升、跟踪性研究多、具有特色和原创性的研究少、杰出人才匮乏等方面。
“十三五”期间,林业科技中央财政投入约为10亿元,行业科技投入强度为0.016%,约为当年全国科技投入强度(2.11%)的百分之一,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农业研发强度适当标准(1%)。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例,农业农村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实施11个专项,投入约155亿元,其中林业专项为7.68亿元,仅占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处于“跟进并行,局部领跑”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55%,成果转化率仅为65%,比发达国家低20%。科技进步对草业发展的贡献率不足30%,比发达国家低40%。
两位委员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农业农村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有46家,林草领域仅2家;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7个,林草领域仅占14%;农业农村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7家,林草领域3家,仅占8%;农业农村领域国家级工程中心84个,林草领域仅占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林草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少、条件建设滞后。
两位委员说,与农业农村领域相比,林草领域的国家级优秀团队、院士和杰出人才数量不多,与林草科技创新需求极不适应,难以支撑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两位委员建议,建设一批战略定位高端、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的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林草科技国家战略力量。在生态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特别支持;加强林草基础研究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建立顶尖人才发展通道,并在全球范围吸引人才,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育机制,建设高水平的林草科学基础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