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构建校园“成就共同体”的思考与实践

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就是彼此成就。在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学校(如今成为一校五部的教育集团),彼此成就这颗种子早已在师生心中深深埋下。2000年新课改,面对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材变革,学校因势而变,打出合作教研牌。长期以来,合作的艺术、团队的力量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从有意识的“自律”到无意识的“自动”,从外显到内隐的深层转化,凝练成“荷”文化,以“荷”立校,以“荷”润校,“荷雅致美,美美与共”,构建“彼此成就共同体”。

机制成全,“高峰堵点”凝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2010年开始,学校规模呈裂变式扩张,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其中教师人数的激增和职称评定的限额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犹如高峰路上的“堵点”。如在职称评定方面,如果完全论资排辈,年轻教师没有动力;如果完全按业绩评分排序,经验丰富、默默无闻、深受学生家长好评的老教师几十年的付出可能就得不到认可。一时间,陷入两难境地!职称评定工作处理得好,就是构建“成就共同体”的基石;如果处理不好,“成人为己,成己达人”就会沦为一句空话。怎么办?

教师迎进来。首先,集团组建职称评审方案研究委员会,在全集团招募教工评审团。成员根据校区人员配比,横向跨越语、数、英、综合等各学科,纵向贯穿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确保各个层级、各个方面都有老师代表,都有平等话语权。其次,评审草案的制定分了三个阶段,先定大板块,再定小项目,最后议分值,每个阶段都由研究委员会成员把初案带到各个组级中,公开征求全校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优化调整,尽可能防止偏差遗漏。经过多次反复后定稿,再进入下一个阶段。形成的职称评审方案初稿经全体教工代表大会通过后再正式实施。

目前,学校的高级教师职称排序方式是把5年内退休教师列为第一序列,6—10年为第二序列,以此类推,同一序列的教师按评分排序。这样既适当关照了老年教师,又让所有教师都始终保持着工作的热度。这个评审方案,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认可,几乎是全票通过。

行政退出来。评审方案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方案的公平实施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在方案研究委员会成员中推选出16名一线教师担任评审执行委员会成员,全面负责评审工作。行政人员只负责后勤和相关咨询。

过程亮起来。整个评审过程公开透明。申报教师先自评,并一次性提交所有材料,由评审执行委员会审定评分后本人签字确认,再排名公示。教师本人或在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可提出复议,由评审执行委员会主任组织组员进行再次复议审核,给出最后裁定,并负责作出解释。

令人头疼的高峰堵点,就这样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下顺利打通,每次评上的教师是众望所归,暂时没评上的也清楚自身的差距,找到了下一个努力的方向。现在,每年无论是高级、中级还是初级职称的评审,都规范有序,实现了全自动运转。办学路上,像这样的堵点还有很多,比如教师交流轮岗、评优评先等,公平公正、民主参与的治校方式,促进学校形成了“不靠人情靠实力,不靠投机靠努力”的积极氛围,创设出拥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激励机制,让教师收获纯净的安全感。

幸福成行,“分岔路口”聚情

这些年,由于学校快速发展,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教师队伍群体。如何让每位教师在这里幸福快乐地成长是学校改革的要点。

让每位教师在这里被看见。每年开学季,学校都要筹办新入职教师培训会。近两年,学校在原有新教师岗前培训这一固定动作的基础上,加入破冰团建活动,给原有的专业素养培训注入“被看见”的温度。

破冰之旅。通过学校心理团队教师精心设计的三个集体游戏——“心手相连、搭高塔、大团圆”,引导老师们互相认识,建立团队意识。晚餐时,把简易的快餐变为“美食创意大赛”,用包饺子、吃饺子这样一种中国人合家团聚的方式,带给新教师来学校的第一顿难忘晚餐。热气腾腾的锅里,白白胖胖的饺子快乐地翻腾着,“家”的温暖溢满整个大厅。团建融情。在拔河比赛、文娱演出中,让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全校的1/688。每个生命的个体在这里都能被看见,尤其是在90后甚至00后进入职业生涯的萌芽期,学校用家的怀抱去迎接,用家长的姿态去引领,赋予他们温暖和力量。

“青蓝工程”2.0进阶版——被认可。受《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启发,本学期的师徒结对大会,学校有意推迟了一个月进行,由原有的1.0版分配制进阶为2.0版双选制,让大家有一个月的时间互相了解后,再双向选择。这一个月中,新教师好好表现,争取被经验丰富的师傅看中;师傅们的工作也会更加带劲,争取选中自己满意的徒儿。一个月后,是老师们互相“被认可”的一次好机会。师傅成为心灵导师、职业帮手,徒弟成为活力因子、激发思维,青蓝互动式培养,让正能量靠得更近。

“被认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学校建立优秀激励法,使教师们拥有持久的动力和无限的可能。具体来说,包括一个惊喜:每周一赞——在“教育人”的视野中被认可。用“每周一赞”记录下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点滴优秀。教师们用随手拍的瞬间或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在教师群中为身边教师们点赞,每周末校区执行校长选取典型事例在教师会上点赞。一位榜样:每月推优——在“团队人”的认知中被认可。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每月推出一批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让“优秀”更加生动可感,让“优秀”成为亲切的生活样态。一堂巡讲:每季度宣讲——在“自然人”的生活中被认可。每季度开展一场“三风”榜样人物宣讲,最美军嫂、模范儿媳、麻省理工高才生的母亲,这些是我们教师的另一个角色,他们的事迹在校园中传播,让每个人的闪光点都被认可,学优秀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一场盛宴:每学期素养大赛——在“发展人”的体悟中被认可。每学期一次的教师“素养大赛”,是教师们综合素养展示的大舞台,一次大赛就是一次才艺的比拼、一次师德的升华,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19届素养赛,演绎出一幕幕的经典。一次感动:每年感动站前评选——在“学校人”的情怀中被认可。每年岁末的“感动站前人物”评选活动,让“优秀”充满仪式感,我们既聚焦某一人某一事,创设“春泥奖”“红荷奖”“莲实奖”“绿叶奖”等个人奖项,又关注团队成长评选感动站前最美团队。深情诗意的颁奖词、个性定制的奖状、热烈隆重的典礼,“大仪式”下彰显“优秀”品质,提升“优秀”影响。

教师培训“五联动”——被需要。“五联动”是站前的常规师训模式,即让老师们在“坐立行走跑”中体会“被需要”。

周一:坐诊吧,名师。名师坐诊日,新教师可领取“诊单”,由名师“看诊”,解决成长路上的各种疑难杂症。工作室名师也会进行上门“听诊”;或到各学科组了解老师们的困惑,对症开出“处方单”;或随机听取教师们的常态课,针对存在明显不足的教师,还将进行跟踪听课。

周二:林立吧,社团。每周二的社团活动是教师业余生活的“调味剂”与“润滑剂”,站前青年教师练就着“新六艺”。礼:“礼仪团”“插花团”。悦:“美妆团”“美食团”“烘焙团”。摄:“美拍团”“采风团”“航拍团”。御:“骑行团”“篮球团”“纤姿团”“健步团”。书:“悦读团”“翰墨团”“诗社团”。术:“丹青团”“版画团”“话剧团”。因为同好而相聚,因为不同而多彩。老师们笑靥如花,洋溢着自信之美。

周三:同行吧,青年。为每位青年教师度身制定“1+X”培训成长单,并采取积分评优激励制度。“1”指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成长,就三笔两画(话)基本功训练、上课、说课、评课等各项内容开展“地毯式”培训。“X”指的是个性化发展。开展“教师专业发展诊断”行动,教师发展中心动态跟踪调整成长单内容。通过“问题呈现—原因分析—处方建议”的诊断改进过程,实现查漏补缺,使其薄弱点有改进,优势点变资源,特色点成品牌。

周四:疾走吧,教研。采取“跨校区年级合作体”集体备课教研模式。打破校区间的壁垒,让教研走动起来。以老带新,整合教研力量。

周五:奔跑吧,课堂。“奔跑吧,课堂”是学校的特色校本教研形式,跑课明星教师就同一课题,连续三周选择三校区分别备课、上课、评课、改课、再上课……不断打磨雕琢。每位明星教师身后都会配备金牌名师经纪人、骨干做课团队,他们一对一全程追踪明星上课轨迹,实行无缝接轨。“今天,你跑了吗?”成了我们与年轻老师最亲切的问候语。在一路向前的路上,教师们从初登讲台的师者雏形,走向彼此成就的幸福成行,给予他们奋力成长的力量。

项目成团,“弯道行驶”助力

杨晓老师从美术专业毕业分配到校后,“有个性、偏随意”是当时同事对他的评价,在学校,他成为一个常常“被关注”的对象。后来,学校了解到,他经常在办公室研究编程,自掏腰包高价购买机器人设备,不知不觉中吸引了一批学生围在他的身边。看到他如此受学生的追捧,学校干脆给了他一间闲置的教室,后来,他越做越好,学校又为他量身定制了“罗伯特创客空间”,让他带着学生们玩到了世界机器人大赛的舞台,并实现了江西省零的突破。

这是一个典型的弯道超车的故事,多一条路径的选择,对于成就个人成就彼此就多了一种可能性。像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周巍老师痴迷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版画研究,学校“心印”版画工坊就是他和研究团队的老师们一起设计,并参与施工的,版画课也成为年级热门选学课程。周文斌老师带领的“梦之队”篮球社团从一个校区,扩展到集团所有校区,并创下了一年十冠的纪录。还有学校保安樊师傅以主人翁姿态关注学校的发展,认同学校的文化,经常自己创作并手写作品。受他的影响,学校的保安师傅们也空闲之时常会练字,讨论诗歌创作,校园里也常常可以看见他们手写的安全提示,他们的作品也时常被校刊登载。

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辅人员,他们的宝藏资源我们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呵护,不断地增加他们的专业自信。

如今,项目式研究团队已成为构建“成就共同体”的孵化器,教师们在成团中找到一个个支点,成为撬动自我生命价值的杠杆,让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讲台”,干点不一样的事情,实现“一模不一样”的教师样态。项目式研究,让教师们成团出道,携手向前,给予师生破茧成蝶的力量。

(作者:周琴、邓颖洁,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学校)(《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9期)

关键词: 构建校园成就共同体的思考与实践

推荐DIY文章
主机存在磨损或划痕风险 PICO4便携包宣布召回
穿越湖海!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当“船”用
vivoXFold+折叠旗舰开售 配备蔡司全焦段旗舰四摄
飞凡R7正式上市 全系标配换电架构
中兴Axon30S开售 拥有黑色蓝色两款配色
荣耀MagicBookV14 2022正式开售 搭载TOF传感器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