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圆桌派】专家学者来支招:让“双减”更明白,帮家长解焦虑

自去年“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学生闲暇时间增多,与家长接触时间变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今年两会,“双减”下的家庭教育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学习,家庭教育需要重视习惯养成、生活教育、课前预习及课后服务沟通等方面。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呼吁家长重新思考学习和负担的关系,学生的高质量学习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而且需要家长发挥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高琛表示,要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理性的成才观,引导家长帮助孩子用自己最好的一面走向成功。

“双减”之下,家长何为?今天,我们邀请到几位专家学者来给家长们支支招。

本期策划主持:

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彭诗韵

本期嘉宾

吴欣歆教育学博士,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著有《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等。

陈钱林资深家庭教育专家,现任广东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著有《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教育的本质》等。

汪正贵青岛中学执行校长。著有《教育从何处出发》《如何领导一所学校》等。

吴小霞重庆市兼善中学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著有《创意班主任:30招让班级管理妙趣横生》等。

部分家长仍然存在焦虑,如何解?

汪正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这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我们应当谈论的是,如何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但是在当下,人们往往将教育的功能窄化为教学与训练,将儿童的成长窄化为分数与成绩。这是一种短视、功利和异化。

数学上有这样两条曲线:对数曲线和指数曲线。对数曲线表明,一个人一开始走得很高,但是后来就到了一个平台,很难再有新的发展。指数曲线则相反,它表明一个人开始可能走得很慢,但是厚积薄发,到了某一个时间点开始突飞猛进。真正有价值的是指数曲线,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拉长时间尺度去看孩子的成长,就有可能克服教育的短视与功利,消解教育焦虑。比如,当我们从未来20年、30年甚至孩子的一生来看待今天的教育,我们就会更加重视孩子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而不仅是某个学科某次考试的成绩。当时间的尺度拉长,就有可能更加宽容地看待孩子在不同时期的成长曲线,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视角,更加从容全面地审视当下的教育和孩子的未来。

吴小霞:我们为什么焦虑?因为我们太在乎最后的“得”,而忽略了过程的“做”。所以,与其焦虑,不如把焦虑变成推动我们家长成长、改进亲子关系的机遇。把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一步步去行动,用心陪伴孩子,在帮助孩子、成就孩子的同时,也成就了家长自己,这何尝不是一场机遇呢?

关于“双减”,家长还需要有这样的意识:

“双减”不减责任。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家庭的熏陶。减轻学业负担,不代表减去父母的责任,与之相反,它更要考验父母的担当。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履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孩子人生负责。

“双减”不减质量。双减,减去了作业的总量,减去了课外培训,学习回归课堂。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家长要更专注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专注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与老师携手,共同为孩子成长助力。要知道,孩子的学习是爬坡,更要家长和学校的“双向奔赴”。

“双减”不减成长。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评价人生的方式绝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能够“跑完马拉松”的才是高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阵地,真正优秀的父母,在于是否真正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减负减不掉孩子的成长,因为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一场修行。

“双减”下家长的新角色,怎么变?

吴欣歆:首先,家庭教育观是与人的发展观一致的。家长要有全面发展观。我们需要明确,孩子的成长是多触角的、全面的发展状态,每个孩子都是多角度发展的综合体。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个性发展观。要能够认识到每个孩子之间都有不同,但没有高低水平的差距,我们不能拿孩子的长和其他孩子的短做比较,也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跟其他孩子的长去做比较。

然后,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在我看来,安全的生长环境是教育的第一要素,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而不是恐惧和焦虑。这就需要给孩子适度、专注的陪伴。我在公园里经常看到,年轻的父母确实是带孩子去了公园,但他们各干各的事,并没有真正、专注地陪伴孩子。适度、专注的陪伴,能够让孩子既能感受到被重视,又能够给予孩子一种自由、宽松的感觉。

落实到具体层面,每个家长都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如果家长想建立一个全新的家庭教育观,就可能需要跟自己原生的家庭教育观做切割。那么这就要求家长首先得意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然后再去剥离、去切割,不轻易受当今社会上各种观念的影响,从全面发展观、个性发展观的角度,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家长的要求相当高。

吴小霞:现在对家庭教育的角色要求更高了,家长需要兼顾多重角色:一是心理营养师。心理成长包括认知、情感、人格方面的逐步的完善,它需要耐心的陪伴和培育。当孩子遇到烦恼的时候,我们是否能让他愿意敞开心扉,放心倾诉?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及时发现,给予他精神的力量?要知道,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是比成绩更重要的事。二是学习引领师。真正最好的教育是行为层面的言传身教,当父母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不断成长,孩子自然能从中汲取充足的能量。做个成长型家长,让自己的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拔节的榜样行动,才能更好影响孩子、改变孩子、成就孩子。三是人生指导师。当孩子没有目标的时候,家长要做好方向引导,帮助孩子找到成长的内生动力。四是习惯监督师。“双减”政策落地,与其把目光聚焦孩子的成绩是否下降,不如退一步重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这都需要家长的耐心,坚持监督,及时巩固。五是兴趣合伙人。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而不以父母的认知决定。因此,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孩子自我发掘的能力,并利用课余的时间培养孩子的兴趣。

陈钱林:首先,要把育人摆在第一位。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康人格。只要孩子人格健全,教育就是成功的。其次,树立多元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才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果实,而不应是催熟的果子;应该是家长培养目标与孩子综合潜力的和谐统一,不能由家长拿一个筐,逼孩子往里钻。最后,从学习规律入手抓学习。将更多的精心用于培育孩子的良好习惯,用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我家是一对龙凤胎,从小没参加过培训班,不是我们不重视学习,而是要从大学习观入手。我们家的教育核心思想是自律、自学、自立。自律,抓的就是习惯;自立,抓的是孩子的内心精神世界,是内驱力;自学,更关注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让家校协同更有效,怎么做?

吴欣歆:家校协同的问题首先是立场问题。家长的立场是“我的孩子”,老师的立场是“我们班的孩子”。一个是从个体的立场出发,一个是从集体的立场出发,这是家校协同在推进中的难点。所以在家校协同中,需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通过沟通交流、角色互换等形式让家长和老师彼此更加了解。

家校协同的第二个难点是家长和老师需要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协同”这个概念很大,一个概念,如果没有被拆分成具体工作领域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就容易落空。所以我们需要把家校协同这个概念往下拆分。我们要明确在家校合作中哪些工作“通知通气”效率更高,哪些工作“协同协作”效果更好,然后再进一步去推进。

吴小霞:关于家校协同,有以下几点需注意。首先,家校协同需要家校之间的双向沟通、互相理解,增进家校合作的融洽。其次,家庭教育水平需提升。因为家长的家教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已经当了父母,而当了父母不代表就一定具有家庭教育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比如家庭教育指导师,还可以做家长培训学校等。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善于观察,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家长到底需要什么。同时,再根据家长的性格、思维方式、受教育程度,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跟家长进行沟通,用协商代替对抗,用悦纳代替抱怨,用共识代替差异,这也是家校合作携手的智慧。

陈钱林:家校协同的难点,在于学校教育的共性与孩子成长的个性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因班级人数过多,很难满足孩子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师生比不断优化,班额不断小班化,会有好转。但是,在一定时期内,这个问题还会存在。所以,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在享有共性教育的前提上,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创新个性化教育的机会。家校携手,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好。

我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创造条件居家自学,作业经家长签字后可以不用做,这些个性化的学习措施一直得到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支持。我很感谢两个孩子的老师。所以家长有特别的想法,要多与教师沟通,许多事情是可以个性化的。

汪正贵:目前家校协同推进中的现实难点是不同家庭的教育诉求非常多元,家校之间缺乏一定的教育共识,因而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所以,家样协同的关键点是建立教育共识,即建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两人的教育价值观不一致,那么家庭教育的功效一定会大打折扣。家校之间也是这样,家庭与学校是教育合伙人,共同培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家校之间具有高度统一的教育价值观。

在青岛中学的办学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绝不奢望满足所有人的教育诉求,我们只寻求有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家庭合作。学生入学时,学校和家长要共同签署一份《家校协议》,这份协议其实就是双方共同遵循的教育共识。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这份《家校协议》中的部分内容:

——人无完人,请不要相信您的孩子近乎完美;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要以七分等待、三分唤醒,帮助孩子唤醒自己、发现自己,并最终成为自己;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希望您既不要过分干预,也不要不闻不问,能与老师携手,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成长轨道,请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

——当学校利益、教师利益、家长利益与学生成长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毫不犹豫选择服从学生成长利益。学校和每一个老师决不向狭隘的家庭利益妥协。

——“术业有专工”,我们崇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鼓励家长就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与我们一起建立家校共同体,但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接受家长对教师和班级的挑选、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干预。

关键词: 教育圆桌派专家学者来支招让双减更明白,帮家

推荐DIY文章
主机存在磨损或划痕风险 PICO4便携包宣布召回
穿越湖海!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当“船”用
vivoXFold+折叠旗舰开售 配备蔡司全焦段旗舰四摄
飞凡R7正式上市 全系标配换电架构
中兴Axon30S开售 拥有黑色蓝色两款配色
荣耀MagicBookV14 2022正式开售 搭载TOF传感器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