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连燕纯 记者 刘盾)通过心理辅导和班主任反馈,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陈小莉近日发现,初一学生起外号现象增多。她与班主任一同设计主题班会课,量身定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习旁观者、从众效应等心理知识后,学生起外号的现象明显减少。
近年来,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求,构建学生档案、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特色主题活动等于一体的工作模式,精准打造全方位育心机制,护航学生好心情。学校高标准建设心理辅导中心,配置了4名专职心理老师、2名社工,进行日常值班和特殊辅导。同时,学校充分发掘大学附中的优势,邀请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不定期进校开展讲座;另有4-6名深圳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到学校,开展实习。
如何精准地关注、关爱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建立全覆盖的学生心理监测体系,利用心理测评软件等,在新生入学等节点,开展全面的心理普查活动。学校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困惑、需求。初一、高一学生存在适应新环境等问题;初二、高二学生主要是青春期自我认知等发展性问题;初三、高三学生更多面临学业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硬邦邦’的说教,应在活动中‘润物细无声’。”深圳大学附属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对症开方,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等特点出发,分别制定不同策略,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体系。学校通过有趣的多元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第一、第二课堂等学生培养全过程。
在心理健康服务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深圳大学附属中学还进一步完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及时识别、处理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危机信号。对于排查出的重点关注学生,深圳大学附属中学积极做好心理健康引导、辅导。心理辅导中心为重点关注学生提供针对性小组心理辅导。学校还依托深圳大学资源,聘请高校专家为心理个案“把脉开方”。
“相比心理老师,班主任接触学生机会更多、距离学生更近,比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能更好地理解每个学生的人格特质、行为问题。”在深圳大学附属中学相关负责人看来,心理预防应高度重视发挥班主任的一线作用。学校通过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专业培训等方式,强化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能力。学校还要求班主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张卿(化名)原来不太自信,常将生活和学习中各种小事与他人比较。正是在学生委员张成成、学校心理教师等多方面帮助辅导下,张卿开始尝试接纳自我。深圳大学附属中学着重发挥心理委员的朋辈力量。学校在每班中遴选出2名心理委员,将心理委员培训纳入校本课程,普及心理危机识别知识。心理委员每周将班内同学情况,记录到班级晴雨表上,实时与班主任、心理教师建立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