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要因素,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更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本文围绕广东工业大学“机制+平台+培训”的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从模式构建、实践以及取得成效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该模式在提高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具体效果。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
2006年,教育部组织启动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序幕。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性被普遍认可,诸多高校都积极投入到该认证工作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1-2]根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其中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即提出,专业教师应具有工程实践相关研究工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与经历,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3]然而在具体的认证工作中发现,不少高校普遍存在教师工程实践经历匮乏、工程能力较低、教学活动与实际工程实践脱节等情况。[4]一方面,新入职的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长期从事理论研究,而接触企业工程项目或到企业一线工作的机会较少,未能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和前沿的生产方法,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工程实际案例,教学效果欠佳;另一方面,工程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对于原先即便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由于长期脱离企业工作环境,工程经验与技术无法得到更新,导致与技术发展潮流容易产生脱节。[5]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不仅会降低专业教学质量,影响人才培养和工程认证结果,而且也会制约教师自身职业发展,不利于学校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致力于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工程经历丰富、工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好的工科教师队伍,是高校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一、基于“机制+平台+培训”的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广东工业大学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一直以来,始终坚持“以工为主、与产业深度融合、极具创造活力”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工程认证国内外通行标准为出发点,结合学校特点,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研究制定了基于“机制+平台+培训”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见右页图)。
首先,在机制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进行总体规划。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全局出发,综合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围绕机构职责、人才引育、激励支持、投入保障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和推动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以制度为导向,激发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依托平台加强实践锻炼,将平台建设作为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到企业现场一线锻炼,[6]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发展,可以提供教师锻炼的平台类型不断增加,包括校办企业、校地合作共建协调平台、校外合作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一方面可以掌握行业最新技术,提升专业技能,使其在理论教学时融入实践经验的传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承担企业横向课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促进其解决工程实际难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培训考核强化学习成效,将培训考核作为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教育教学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无论通过何种渠道招聘或派到平台锻炼的教师,都可能存在某一项或几项能力的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培训和考核加以提高。[7]学校围绕工程认证相关考核指标,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导师、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并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以及加强考核,确保培训取得良好成效。
二、培养模式的深入实践
(一)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在顶层设计上和指挥棒上引导青年教师将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环节
近年来,学校先后发布了《广东工业大学“强师工程”实施意见》《广东工业大学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外派人员管理办法》《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校外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围绕人才引育、培养培训、平台建设、经费投入、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出台了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相关政策,并大力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落实。
一是在人才引进制度方面,学校严把教师招聘入口关,注重引进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和团队。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主要包括“百人计划”和“青年百人计划”,其中“百人计划”主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青年百人计划”主要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两者在引进条件中都将知名企业工作经历或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作为要求。在人才评价环节,除考查应聘者论文、课题、获奖等方面的业绩外,还注重考查其企业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例如,将是否具有行业知名企业工作经历、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难题、承担企业工程项目或横向课题、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等作为重要指标。另外,学校除了采用传统的长聘、入编等用人模式外,还通过非全职或短聘等方式适当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高水平、高职称工程技术人才,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中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人员结构比例。
二是在激励支持制度方面,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导向,不断提高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学校从职称晋升、分配奖励、成果归属等方面不断加大激励力度,对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例如,在职称评审中,其中一项必要条件是申报人须完成规定学时的继续教育。为此,学校将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列入继续教育范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时长可折算成继续教育学时;另一方面,结合国家关于人才评价破“五唯”的精神,在评价申报人业绩成果时,既注重理论研究成果,又重视产学研成效;不仅看论文,还看专利和成果转化等;不仅看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也看企业攻关等横向项目;不仅看教学科研获奖情况,也看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难题情况。这些职称激励政策,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内在驱动力。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一大批在工程实践和产学研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教师顺利晋升高一级职称,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出台教师到企业、协同创新平台锻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时依法享有在技术文件和作品上署名、享有股权奖励、现金分配奖励等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在实践保障制度方面,学校加大投入,保证教师能够安心从事工程实践活动。为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积极与实践单位协调,落实好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包括为教师争取办公场地、提供岗位津贴、购买人身保险以及提供住宿生活条件等。同时,学校照常发放教师工程实践期间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其他薪酬福利,并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和生活补助,为教师参与工程实践解除后顾之忧。
(二)通过搭建系统的工程实践体系,在平台保障上帮助教师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为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建立起系统的工程实践体系,为教师提供多岗位、多形式、全方位的工程实践平台。
一是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大力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学校围绕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工业设计、新材料、生物医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在广州、东莞、佛山、惠州、河源、汕头等地建立了11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为广大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和教学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各个平台在人才引育、技术研发、资源共享、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协调创新合作模式,有效促进教师、平台、地方产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二是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途径,引导教师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学校地处广东省广州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区域制造业产业规模巨大,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每年积极组织选拔一批优秀教师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到省内外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产业园等开展产学研工作。学校选派的企业特派员所涉及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控制等产业,与工程学专业的契合度非常高,能够让教师参与体验一线生产的全过程,并结合所在学科或专业优势,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而有效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是依托本科教学校外实习与实践基地,实现各学科工程实践平台的全覆盖。目前,全校共建立起近50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几乎涵盖各本科专业,能够满足各学科专业的师生生产实习需求。特别是工科专业,基本上都要有5个以上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每年,各学院积极选派一大批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课外实习活动。教师通过参与校外实习基地锻炼,不仅拓展了工程视角,而且学会从工程、生产全局的角度考虑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并在承担企业科技研发或横向课题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三)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活动和考核要求,在理论学习、思维创新、能力锻炼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基于平台开展实践外,更需要以培训和考核的形式促进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教师与专家学者,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指导和帮扶。
学校制定和推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专项培训计划。通过将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专项活动、技能大赛、期满考核相结合,科学设计多阶段、多形式、立体化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框架,确保培训实效。第一,在培训内容上,设计了产教融合、专业认证、前沿技术、工程实践、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教育等多个专题,内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阶段的工程实践。第二,在培训方式上,设计了专题讲座、研讨班、培训班、小组讨论、沙龙等多种形式,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活动的吸引力和效果质量。第三,在培训导师上,邀请了国家名师、专家教授、企业资深工程师、知名企业家等分享讲解行业发展新动态、产业前沿新技术、工程项目应用案例、校企合作经验等。另外,部分学院还为青年教师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校内导师,以及配备一名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通过两位导师密切合作和全程指导,共同帮助青年教师学习提升。第四,在培训考核上,学校设置了培训考核规定,学员在完成一定学时和任务后,方可获得合格证书。另外,还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可以申请高校教师资格证,从而实现对青年教师培训和考核全覆盖的目标。
此外,学校的培训工作还充分调动校内教学名师和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不断以满足教师发展需求为导向,紧扣学校和学院特色,更新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积极开展各项教师个性化培训,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三、模式效果分析
该模式实施以来(主要在“十三五”期间),依托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引育高端人才412人,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800多人次(排全省第二位),学校教师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学校先后有14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通过数量广东省内排名第一。实践证明,基于“机制+平台+培训”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培育一支具备较好工程能力的教师队伍,为高校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的师资队伍支撑。(作者 张立俊 刘强 贝淳 系广东工业大学人事处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7]刘金龙.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组织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6,32(5):133-136.
[2]刘敏,王慧锋,毛庆峰,等. 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中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7(4):17-22.
[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S]. 2020.
[4]宋歌. 关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5(9):67-68.
[5]李铁磊,王志文,王志涛. 基于“产学合作”的工程实践教学型教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5):38-39.
[6]林健. 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2期)
关键词: 以&ldquo机制+平台+培训&rdquo提高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