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城市名字出现在历史里,可以追溯到201年。(西汉约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建襄阳城,置襄阳县,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始置襄阳县,隶属南郡。)
襄阳居汉水之畔,拥一脉山川名岳,冠七省通衢之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去年以来,深受疫情冲击,叠加产业转型、人口收缩的压力,襄阳市未雨绸缪,正在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等方面积蓄城市发展量能。
金秋季节,古城襄阳焕发新活力,利好政策频传。
9月28日,襄阳市举行科技创新大会,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指出,要以务实行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立起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探索建立“襄十随神”城市群区域创新合作机制。
同日,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四地住房公积金中心签订“襄十随神”城市群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合作协议,为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了解到,为响应国家中部崛起,襄阳市提出了“五城共建”发展战略,在中部城市群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由此也进一步稳固地产发展基石,推进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利好政策加持,“五城共建”提升发展动能
4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促进洛阳、襄阳等区域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按此定位,襄阳是华中区域重点城市,其独特的位置优势,彰显更强区域作用。
襄阳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7月23日,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五城共建”的发展战略,即襄阳全面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从而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襄阳市特别制定了创新发展的路线图:聚力打造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高水平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提升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该市将强化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责任担当,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产业同链、交通同网、民生同保、生态同治。
9月29日,由襄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聚力‘五城共建’建设美丽襄阳助推区域发展”活动举行,一大批知名企业家纷纷应邀前往。湖北联投集团、中电光谷等企业均积极加入到襄阳“五城共建”中。
湖北联投集团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在襄阳总投资超过500亿元,该公司旗下湖北省城市更新集团与襄阳市樊城区政府签订菜越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投资协议;东湖高新集团与襄阳高新区签订襄阳科技城产业园项目协议。
湖北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叶学平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说:“襄阳自古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襄阳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中原,是鄂、豫、渝、陕、四省市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境而过,从我国中部大的区域来看,襄阳既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又在中部崛起高质量发展中定位为华中区域的重点城市,是链接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襄阳的‘五城共建’,将会在我国中部崛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电光谷总裁黄立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如是说。
黄立平认为,从襄阳市本身发展战略制高点上,必须拥有自己自主可控的,具有基础地位的核心技术;同时,要通过新的产业组织理念和方式、更高效率的组织要素、组织人才,来奠定襄阳未来科技产业基础。中电光谷愿意积极参与襄阳产业经济发展,助力襄阳“五城共建”发展目标,推动襄阳市产业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创新与人才集聚突破发展瓶颈
“五城共建”是襄阳市响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主动作为、积极谋变。
2020年,襄阳GDP为4601亿元,未能突破5000亿关口。“十三五”期间,襄阳市GDP在全国的排位中居前50名,前期曾提升了几位,去年受疫情影响滑落了下来。实际上,襄阳市经济增长未能获得明显突破。主要缘于产业转型、人口收缩的双重压力。
首先,襄阳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受限于传统产业转型,汽车产业是襄阳市第一大产业、支柱产业。襄阳市汽车产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而后得以持续发展。2020年,襄阳市规模以上汽车企业产值位居国内十大汽车产业城市第九位、地级市第一位。但传统汽车产业增长乏力,面临着转型的较大压力,目前襄阳的汽车产业以传统燃油车为主,在下一代智能汽车的布局方面已经滞后,与武汉、合肥、上海等城市有差距。
产业发展没有增长空间,也影响了就业、收入与人口增长。从七普数据看,襄阳人口为526.1万,比六普的550万下降23.9万人,这说明,襄阳市人口正逐步流失,虽然疫情下七普数据稍有失真,但襄阳市人口增长乏力、人才匮乏,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与桎梏。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获悉,为加强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弥补短板,经通过湖北省人民政府审议通过,襄阳市人民政府于7月24日印发《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按照该方案,襄阳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极、“襄十随神”汽车产业创新引领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双碳”科技创新应用先行区和“北部列阵”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9月27日,襄阳(东津)科学城开工,这标志着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尹集)大学城三足鼎立的区域科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在襄阳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强调:“要主动对接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北京上海等地科创中心,建设一批离岸科创园、离岸实验室、离岸研发中心等,助推襄阳市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切实加强科创人才队伍建设,千方百计把创新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要深化与科创领军人物和产业领军团队的合作,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重视本地人才培育,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要积极支持推进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大力支持院士专家立足襄阳开展活动,真正把人才智力支撑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后劲。”
襄阳市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却在高等教育方面薄弱,襄阳市境内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院校较少。目前,襄阳(尹集)大学城的建设将会弥补短板。据悉,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将打造具有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将随后落户。襄阳还与华中科技大学展开合作,建设“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研究院、湖北工业大学襄阳产业研究院项目也即将启动。
叶学平认为:“创新发展上,襄阳需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龙头产业迭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升级。密切跟踪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一批具有领跑效应的未来产业。”
(在“2021年第28届襄阳秋季“双放心”住房建设成就展”上,湖北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潘世炳、襄阳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黄作滨、十堰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解恒标、神农架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陈芳等共同宣读《襄十随神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联合宣言》,以推进襄十随神房地产业的高标准协同、高质量发展。)
城市量能放大,助推地产更高层次发展
随着“五城共建”顺利推进,襄阳将在城市设施、产业升级、人才培育等方面得以提升,突破瓶颈,释放更大的城市量能。这也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推进房地产行业再上台阶。
襄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伟在“2021年第28届襄阳秋季“双放心”住房建设成就展”上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襄阳市将会进一步与十堰、随州、神农架抱成团,促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推动四地高质量发展上开拓新局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陈玉宇及其研究团队在《2035城市发展新格局》报告中认为,今后,我国的城市格局将发生巨大的改变:第一,城市化继续进行,2035年,我国城市化率将提升至74%,城市人口将增加至10.6亿;第二,我国头部城市将进入世界一线城市序列,大城市的数量将增加;第三,城市的扩张和收缩并存,未来十五年能够持续增长的城市将只有100-150城,这些城市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吸引要素流入,其余城市将会瘦身健体,向“小而美”发展。
襄阳市七普数据显示,襄阳市城镇的人口为3243902人,占61.66%,与“六普”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1.62个百分点。襄阳市主城区人口为231.96万人,从其自身城市发展来看,仍将有增长趋势。这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襄阳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黄作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襄阳始终坚持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平稳态势,也吸引了众多地产头部企业的抢滩进驻,2017年后,整体供应量有较大增幅,但库存去化周期平均在6-12月的良性区间。”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从襄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去年以来,虽然深受疫情冲击,襄阳市房地产业发展仍较平稳。2020年度,襄阳市新建商品住房网签销售25000套。截至2020年12月末,商品住房库存17367套,库存消化周期为8.3个月。2021年1-8月,襄阳市新建商品住房网签销售19716套。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幅超2层。
“目前,有个不容忽视现状,在严厉地产金融监管下,个别头部企业和上市企业的暴雷对市场信心有冲击,这需要警惕,也需要以更精准的监管措施,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行业平稳发展。”黄作滨颇为担忧的告诉记者。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杨卫江认为:“从全国房地产行业数据看,今年1-8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1%;销售额69052亿元,增长27.7%。中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1698万平方米,增长20.4%;销售额23857亿元,增长25.1%。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0458万平方米,增长10.7%;销售额22763亿元,增长11.5%。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088万平方米,增长1.8%;销售额3375亿元,下降0.2%。中部区域的销售增幅高于东北、西部等区域,这表明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下,我国中部城市群的房地产业发展韧性较强,我们对襄阳的未来应该有充分信心”
陈玉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认为,未来的城市人口竞争主要是我国前100城抢夺后200城人口,以及前100城内部对高端人才的竞争,而后200城的竞争力较弱。
可以预见,随着襄阳“五城共建”向纵深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与人才聚集协同并进,将提升其城市竞争力,增强其区域辐射力,吸引人才就业、创业与置业,筑牢房地产业发展基石,襄阳市房地产业将迎来更大的量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十四五”期间,襄阳经济年均增长率可达7%,GDP可突破7000亿元,届时,襄阳是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叶学平预测说。
叶学平建议,应加快打造华中“四大城市群”融合互动的战略链接,把襄阳建成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城市、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中心、功能强劲的区域性市场枢纽、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