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北京市教委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在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新的学期,北京将大面积和大比例促进校长和教师轮岗,包括在城区着力推进跨学区交流轮岗和在远郊区全面推进交流轮岗。对于参加轮岗的校长和教师,将在晋升、评优以及绩效工资上倾斜。
在推进教育资源均衡这件事上,这不仅是动真格的,而且是动奶酪。政策的目标很明确,弱化住房和教育的捆绑关系,釜底抽薪,把学区房的非理性狂热逐渐消弭于无形。
此前深圳要推行的大学区招生,跟北京的教师轮岗政策,异曲同工,都是让住房的归住房,让教育的归教育。
这可以称得上“大变局”。
从以泰山压顶之势驱逐教培资本,到对学区房的精准调控,以及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之下的生育、养育、教育和养老的一揽子配套改革,最后都归结到这四个字:共同富裕。甚至,由此可追溯到九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那段讲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教育资源均衡,不会一蹴而就,是一场持久战。甚至,北京校长和教师大轮岗,也不会立竿见影,还需要更精细化的治理,久久为功。
比如教师的体面。毫无疑问,在这轮教育改革和调整中,教师要付出更多。无论是推迟放学时间和寒暑假的托管,还是跨学区的轮岗交流,很多执行的末端,其实都压到了教师身上。因此,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切实解决随之增加的成本,是政策必须做精做细的地方。
比如资金的增加。教育资源均衡,除了人的流动,也需要资金的流动。学校的好与差,资金也需要纳入考量。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除了财政拨付,还要在制度上形成企业和个人对学校的捐赠激励;另一方面,对所谓弱校的资金投入应该增加,如果只是人的流动,弱校在资金输入和扶持上依然处于末端,那么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就不容易被打破。校长和教师的轮岗,效果可能会打上折扣。
教育资源均衡和共同富裕一样,都不是要实现绝对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机会平等,出生不可能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一次社会阶梯的自我修正,防止社会阶层流动沥青化。我们既不允许教培“另起炉灶”,在公立和民营之间造成教育分化;我们也不允许体制内教育愈发区域失衡,要么内卷,要么躺平。(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