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不会倒闭,其他都有可能。”11月14日,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在全员大会上解答员工时表示,他“错了”。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称,戴威认为,自己具体错在,“去年ofo就应该探索广告变现等业务,因为仅靠单车骑行收费不能实现盈利。”他还表示,未来ofo会分化出更多APP,多元发展。
寒冬来了
业内人士对环球网科技表示,大家所指的“寒冬”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自然意义上的冬天到了,天气原因,骑自行车的人自然减少;另一方面,共享单车领域从火热到降温,再到资金和运营状况的“遇冷”。而在众多共享单车品牌中,ofo的“寒冬效应”最为明显。
据《界面》报道,截止今年10月ofo整体负债为64.96亿元,其中,用户押金为36.50亿元,供应链为10.20亿元。8月,上海凤凰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涉及诉讼公告称ofo的欠款达到6815万元。9月,财经网报道称ofo拖欠了云鸟、德邦等多家物流供应商数亿元人民币欠款,正在协商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公司层面的总部搬迁、法人变更、裁员;市场用户层面的挪用用户押金、大批推出海外市场、退押金周期长以及长期存在的故障车多等问题一直存在。
不倒闭 但终对“独立发展”松口
今年上半年开始,ofo“被收购”消息就不断传出,据环球网科技记者统计,ofo官方否认该消息已有四次,其给出的回应一直是“保持独立发展”。
4月24日午间,有媒体报道称,滴滴正在推进收购ofo的谈判。当天晚间,针对滴滴重启收购ofo的传闻,ofo官方发声明称,消息不属实,ofo将保持长期独立发展。
5月14日,ofo举行了一场内部会议。会上,戴威表示,公司目前的状况堪比电影《至暗时刻》中丘吉尔和二战时英国的处境。“如果你们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但ofo未来依旧会保持独立运营。”戴威对与会人员如是说。
6月24日,ofo卖身滴滴的传闻再次出现,ofo联合创始人于信在朋友圈辟谣称,“听说很多媒体老师今晚收到消息说ofo卖给了didi,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发了把党委领导写入章程的推送晚上就出了这么一个消息。作为董事会成员,我并没有听说这个事情哈。”
8月3日,有消息称滴滴和蚂蚁金服将联合出资收购ofo,作价14亿美元,同时二者还将承担ofo2亿美元的债务。有消息人士还透露,目前滴滴和蚂蚁金服已经与ofo签署了框架协议。对此,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对媒体表示:假的。ofo联合创始人也在朋友圈表示:太假了。
10月底,有媒体报道称ofo开始准备破产重组方案,对此,ofo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该报道是无稽之谈,ofo目前仍在保持独立运营。
活下来以后的路怎么走?
援引《证券日报》消息称,尽管在困难时期,ofo的正常运营也仍在持续,街道上也仍能看到骑着ofo出行的路人。在ofo办公楼数量缩水初期,曾有ofo内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家都在热火朝天的干”。另有接近ofo的知情人士在与记者谈到ofo时,虽对ofo有所抱怨,但仍表示希望ofo能够尽快找到合作方。
在11月14日的全员大会上,据在场一位员工表示,现在留在公司的员工都是“真爱”,希望公司能好好发展。
对于被曝出已有大型券商中介机构入场做ofo破产重组的消息,戴威也予以否认,称由于供应商债转股,目前资金情况正在好转,但依然很困难。
曾有媒体预测,ofo活不过这个冬天。然而,就在昨天(11月14日),戴威在全员大会上对所有员工表示,“ofo不会倒闭,其他都有可能。”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分析称:“以ofo、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对短途出行用户而言,属于刚性需求,只是ofo等在早期受资本影响,投放盲目、管理粗放,使得资金效益不高。不过,ofo选择合并或被并购也是一种选择,或者进一步收缩战线,提高运营效率,熬过冬天或许能迎来春天。”
现在,不再执着于“独立发展”的戴威还表示,未来ofo会分化出更多APP,多元发展。
据环球网科技此前报道,今年4月,ofo宣布成立B2B部门,业务涵盖车身广告、APP内广告等,拓展了一部分收入渠道。
8月22日,ofo宣布在官方App上线短视频广告业务,用户在扫码开锁时可观赏到5秒钟的品牌广告视频,这是继品牌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业务后,ofo在商业化探索方面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ofo B2B业务负责人邵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ofo B2B各项业务进展顺利,目前营收已经超过1亿元。同时ofo在国内100余座城市也已实现盈利。新商业模型的构建,以及适时的升维发展,让ofo打破了“单车不赚钱”的魔咒。”
近日,据环球网科技记者观察,ofo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和设置。开关锁必须打开定位功能,新增“边看边赚”的红包资讯功能,ofo能量站、天使的蛋生和ofo运动等类似小游戏的设计。
关键词: ofo